禅宗公案集锦(六)

 

发布: 2015-07-09 15:14:55   作者: 本网转载   来源: 本网转载   

 


 

61、衣服吃饭

 


 

摘要: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一休禅师有一位将军弟子,有一天将军请师父吃斋,一休禅师到达时,守卫的人不准他进去,因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禅师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换了一件海青(大袍)袈裟,再去赴宴。

 

  当用斋的时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很诧异,就说道:“师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里有大众?等一会儿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现在请您先用啊!”

 

  一休禅师道:“你今天是请衣服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衣服吃!”

 

  将军听不懂禅师的话中之意,一休禅师只得解释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穿了一件破旧法衣,你的守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以穿衣服新旧做宾客的标准,所以我以为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吃嘛!”

 

  从一休这一段禅话里,可以看出社会上的势利虚荣,人,有时不以人格品德论高低,而以衣服新旧做标准,所以一般人只讲究“金玉其外”,不管“败絮其中”,一休禅师把饭菜给衣服吃,给今日的社会人心,真是一针见血的讽刺呀!

 


 

62、放下!放下!
摘要: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您的话呢?随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崖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拚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63、反主为宾
摘要: 略

 


 

  年关将届,在外云游行脚的佛光禅师,除夕夜里终于赶回弟子平遂住的北海道场过年。禅师风尘仆仆地回到寺前,只见寺内暗黑一片,举手敲门没有回响,心想大概是平遂外出未归,不得已只好盘腿禅坐寺前等候。等了一会,同行的侍者不耐烦地在寺院四处探望,终于发现一扇窗户没有上锁。侍者身手矫健爬墙而入,并且开门请禅师进去。佛光禅师进去之后,转身交待侍者说:“把所有的门窗都反锁起来。”

 

  大约过了两炷香之久,平遂终于回到了寺中,掏出怀中的钥匙,试了又试,就是无法把门打开,平遂纳闷地自言自语道:“咦!真奇怪,这钥匙明明没有带错,怎么打不开呢?莫非是这扇门太久没有使用,所以生锈打不开。”平遂不死心地再开,那扇门却顽强地关得紧紧的,不得已只好也撩起衣裾从厕所边的一个小窗子破窗而入,哪里知头才刚刚伸入室内,突然从黑暗中传来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是什么人?爬窗做什么?”平遂一惊,跌了下来,莫非自己走错了人家?还是寺内遭了宵小?

 

  佛光禅师唯恐弟子平遂过度惊吓,命令侍者赶快开门,把平遂迎了进来。平遂一看是师父回来了,赶忙上前礼座道:“师父!刚才弟子着实被吓坏了,师父那一声轻喝,如同狮子吼声,让弟子真不知道谁是主?谁是客了。”

 

  常有人说:慈悲实在不易奉行,其实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实践慈悲了。平遂的宾主互易,实在也不知道我是谁了?明明自己是寺主,但给屋内的轻轻一问,顿然使自己有反主为宾的感觉。平常执着的自我,也有这么忘失的时刻。这种忘失仍不离对待和分别执着,假如从禅观中悟道,从无分别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64、无言句
摘要:当下见道!

 


 

  有一次临济禅师行脚到翠峰山时,就顺道去参访翠峰禅师,初见面时,翠峰禅师就问临济禅师道:“您从什么地方来?”

 

  临济回答道:“从黄檗禅师处来。”

 

  翠峰禅师听到黄檗禅师的名字,非常高兴,因此问道:“平常黄檗禅师如何教导学生呢?”

 

  临济:“能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不是真理,黄檗禅师是从来不用言语教导学生的。”

 

  翠峰:“什么都不言说,什么都不教导,那学生如何参学?”

 

  临济道:“教导是有的,只是不同于一般言说,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棒喝打骂,若论教授,一字也无。”

 

  翠峰:“能否举个例子?”

 

  临济:“我是举不出例子的,因那是足迹所不能到达的境地,就如一箭射过西天。”

 

  翠峰:“足迹不能到达,心念总可到达。”

 

  临济:“如果一定要心念到达,那就有所偏差了。因为有到达的地方,也就有不到达的地方。”

 

  翠峰:“如果完全封闭语言意念,那我们如何见道呢?”

 

  临济:“当下见道!”

 

  禅,一再强调言语道断,心缘灭绝。因为灭绝你我对待,灭绝时空限制,灭绝生死流转,那不是言语可教的,也不是足迹所到的,甚至也不是心念能想的。禅,超越有与无,超越内与外,超越知与不知,但禅是无处不遍,无处不在的。正如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65、什么冤仇
摘要: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你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您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恩仇执着呢?

 


 

66、活得快乐
摘要: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但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只是禅者,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有三个愁容满面的信徒,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深深不以为然,就告诫信徒道:“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着后面占有你。”

 

  三位信徒无可奈何地道:“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听懂了生活上的快乐之道!

 

  禅的境界是自主、解脱、安静、快乐,但禅也是促进快乐的泉源,钱少没有关系,只要有禅,禅里的宝藏很多;没有爱情,禅里有更多美化的爱情;没有名位,禅里的名位更高,只是禅者,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67、不能代替
摘要: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

 

  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

 

  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

 

  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

 

  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

 

  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

 

  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

 

  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

 

  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68、不在别处
摘要: 略

 


 

  洞山良价禅师有一次对云岩禅师问道:“老师!如果您老百年以后,有人问我,您的相貌风姿长得如何?我该怎么回答?”

 

  云岩禅师答道:“我不在别处!”

 

  对此回答,洞山禅师沉思不已。

 

  云岩禅师道:“良价上座,对这种事情,你以此种态度处理,可要加倍慎重小心?”

 

  洞山良价禅师仍满怀疑惑,不解云岩禅师为何如此提示他?难道这种问题犯了什么忌讳?

 

  后来,有次洞山禅师在过河时,看见了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才醒悟到以前云岩禅师对他说的话,于是便作了一首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回到云岩住的地方,说道:“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无量阿僧只劫以后,您的风姿道貌我已经知道了。”

 

  云岩禅师道:“我不在那时!”

 

  洞山连忙说道:“不在别处,不在那时!”

 

  一个修行者的道貌风姿,百年后,我们怎么来形容他的样子,假如这个样子可以形容,可以说明的话,这一定是假相假貌了,因为道貌风姿是无常假相,怎可认假为真呢?修道者的真假,不从他觅,不假形容,不在别处,不在那时,超一切时间,超一切空间,法身无相,而无所不相,那就是云岩禅师的真正道貌了。

 


 

69、要眼珠
摘要: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 ......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

 

  “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洞山禅师向别人要眼珠,这是很怪异的事,就算高明如云岩禅师,起初也只能告诉他眼睛长在自己额头上,为什么向别人要呢?最后知道洞山要的不是“肉眼”,云岩禅师提示出“心眼”的妙道,洞山才有所契悟。

 

  肉眼,是观看世间万象长短方圆、青红赤白,这种观看只是表面的、生灭的、现象的,而心眼才能观察宇宙万有的本体,这种观察是普遍的,里外一如的,难怪洞山虽有肉眼,仍看不清前途的道路,此道路即自己的本来面目,即成佛作祖的目标,当云岩告诉他心眼的妙用,洞山就有省悟了。

 


 

70、拂尘说法
摘要: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洞山良价禅师在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时,曾请示沩山禅师道:“老师!南阳慧忠国师的‘无情说法’公案,我不明白,有情说法,这是公认的,但无情怎么会说法呢?例如桌、椅、板凳怎么会说法呢?老师!能否请您方便指示一下?”

 

  沩山禅师竖起拂尘说道:“这个你明白吗?”

 

  洞山禅师诚实答道:“不明白!请老师慈悲指示!”

 

  沩山禅师道:“我这张父母所生的嘴,绝对不会告诉你有关个中的秘密!”

 

  洞山禅师不以为然,说道:“佛法也有秘密吗?”

 

  沩山禅师再把拂尘竖起道:“这就是秘密!”

 

  洞山禅师道:“你如不肯告诉我此中的秘密,那我可以请问老师的同参道友!”

 

  沩山禅师道:“在澧陵的攸县,一连串的石窟中,有一位云岩道人,假如你能找到,他一定会告诉你!”

 

  洞山禅师追问道:“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沩山禅师道:“这个人曾在我门下参学。”

 

  洞山即刻问道:“他向您参学些什么?”

 

  沩山禅师道:“他问我必须怎样断除烦恼才有效果?”

 

  洞山道:“你怎样回答他呢?”

 

  沩山禅师道:“我告诉他,你要能顺应老师的心意才行。”

 

  洞山禅师道:“他有顺从你的意思吗?”

 

  沩山道:“他非常顺从我的意思,他懂得无情怎样说法,你看!拂尘在说法了!”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拂尘说法”,这真是一点不假,有人看到拂尘竖起,这表示人格的尊严,有人看到拂尘垂下,表示一切应从基础做起。

 

  “无情说法,有情点头。”这如花开生起繁荣茂盛之思,看到花落,顿然兴起无常苦空之感。“有情说法,无情点头。”历史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可说就是最好的明证。

 

  法,是真理;说法,真理哪里能说得清楚!你说,真理未增一分,不说,真理亦未减少分毫,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于真理又有何干?所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为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71、我不回来
摘要: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对净土法门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特地去拜访佛光禅师道:“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道:“有什么不一样呢?”

 

  朱慈目道:“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断,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道:“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净念相继,与佛相应,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朱慈目道:“谢谢禅师的赞歎,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真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道:“真心怎么会不见呢?”

 

  朱慈目道:“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净念相继没有了,要找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好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禅师指示道:“寻找你的真心,你应该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道:“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道:“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离开你了。”

 

  信徒朱慈目听后,似有所悟。

 

  真心没有了,这就好像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人为什么会迷惑?总是因为虚妄盖覆了真心,永嘉大师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此义。

 


 

72、谁知道你
摘要: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转为大丈夫相?”

 

  龙潭:“你出家为尼已经多久了?”

 

  比丘尼:“过去出家有多久,这与未来有什么关系?我问的只是想知道将来是否有转为男相的一天!”

 

  龙潭:“那你现在是什么?”

 

  比丘尼:“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你是女众,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于言下有省。

 

  男女只是假相,在吾人平等的本性上,哪里有男女的假相呢?因为被男女相所迷,所以吾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不是看的,是从内心修证才能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