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集锦(七)

 

发布: 2015-07-20 11:05:29   作者: 本网转载   来源: 本网转载   

 


 

73、没有时间老
摘要: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见闻种种,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

 

  “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似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世人,有的还很年轻,但心力衰退,他就觉得老了,有的年已高寿,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饱满,老当益壮。

 

  “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等于孔子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禅者人生观,也是如此。

 

  曾有一位老翁白发苍苍,有人问他高寿,他答四岁,大家惊讶,他说:“过去七十年,都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无意义,这四年来才懂得为社会大众服务,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才说活了四岁。”

 

  没有时间老,很好,不能的话,做个四岁的老翁,也很有意义。

 


 

74、狗子佛性
摘要: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本来就不可用有无二字说的,赵州禅师不得已,说有说无,不知大家能体会出有无之中道义否!

 


 

  赵州从谂禅师是一位非常风趣的禅师,有“赵州古佛”的美称。

 

  有人问他:“什么是赵州?”

 

  赵州答道:“东门、南门、西门、北门。”

 

  这是一语双关的回答,意思是若问者是问赵州城,城有四门,这是最佳回答,若问赵州禅师,所谓东南西北门者意指他的道风,活泼而又通达,既有东南西北门,门门皆可进出。

 

  有一位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有佛性也无?”

 

  赵州毫不考虑地回答道:“无!”

 

  学僧听后不满,说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有‘业识’存在的缘故。”

 

  又一学僧问赵州禅师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赵州禅师答道:“有!”

 

  另一学僧也不满这个答案,所以就抗辩道:“既有佛性,为什么要撞入这个臭皮囊的袋子里?”

 

  赵州禅师解释道:“因为牠明知故犯!”

 

  这上面有名的公案,两个学僧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而赵州禅师两种迥然不同的答案,时而说无,时而道有,在禅师的有无,其实只是一义,有无只是一而二,二而一,千万不可把有无分开,不可把有无分作两种解释,《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即是此义。

 

  是“有无”,但不可作有无会,此中道理,正如哑巴做梦,只许自知,无法向人道说,如吞了热铁丸,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下,荡尽凡情,才能有个转身时。

 

  世人对有无二字,总用二分法去了解,认为世间总是有与无的对峙,是与非的不同,善与恶的分别,此实世人不能认识回家找到本来面目的根本原因。

 

  狗子有没有佛性?“佛性”本来就不可用有无二字说的,赵州禅师不得已,说有说无,不知大家能体会出有无之中道义否!

 


 

75、野狐禅
摘要:“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并不是人,实在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希望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地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五百世堕入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

 

  “不落不昧,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76、粥与茶
摘要: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他处处都从生活中表现他的禅风。有数字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也未?”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第二位学僧前来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不吝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来多久了?”

 

  学僧回答道:“今天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吃过茶没有?”

 

  学僧回答道:“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到客堂报到去!”

 

  第三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来此,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可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用心思想,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思惟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但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如佛。”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今日修道者,只重生死,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77、爬山
摘要:略。

 


 

  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用功,到底跑到哪里里去了?”

 

  云居禅师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问:“爬哪里一座山?”

 

  云居禅师答:“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问:“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吗?”

 

  云居禅师道:“也并非如此。”

 

  洞山禅师问:“那么你总得找个出路呀!”

 

  云居禅师道:“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问:“假如你没有出路,又怎么能和我相见?”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一次对云居禅师问道:“你去哪里里?”

 

  云居禅师答道:“我去爬山!”

 

  洞山禅师进一步问:“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至诚地回答道:“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云居禅师照实说道:“没有!”

 

  洞山禅师用嘲笑的口吻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云居禅师不服气地说道:“假如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道:“你为什么不暂住那里呢?”

 

  云居禅师道:“我并非不愿住在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道:“我很早就怀疑你早就到过那山上了。”

 

  山上究竟有人抑或是无人,云居禅师的答话显得矛盾。时而说山上无人住,时而说山上人不准他住,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矛盾。五蕴山上哪里儿有真我吗?五蕴山上哪里儿准真我常住吗?在世俗看,有和无是迥然不同的两面,但在禅者的眼中,有和无并不是对峙的,有无之间只是一物两面,其间并无鸿沟,能把有无调和起来认识中道,那就是禅者的智能了。

 


 

78、往哪里去?
摘要: 略

 


 

  洞山禅师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学僧德照,德照就请示洞山禅师道:“老师!您为什么不发慈悲救一个真心学道的弟子呢?您忍心看着弟子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吗?”

 

  洞山禅师道:“你是谁家的子弟?”

 

  德照说道:“我是大阐提(喻无佛性之人)家的子弟。”

 

  洞山禅师沉思不语,双眼逼视着德照。

 

  德照显得非常焦急道:“四面都有山逼近时,老师!我要如何才好呢?”

 

  洞山禅师道:“我以前也是从人家屋檐下走过来的。”

 

  德照道:“假若如此,我和老师在屋檐下相遇,请问老师,我和老师是互相回避呢?还是不互相回避呢?”

 

  洞山禅师道:“不互相回避!”

 

  德照不放松问道:“不回避,那老师要叫我到哪里里去呢?”

 

  洞山禅师指示道:“五趣六道、十种法界,到处是路,何必忧虑?如你不放心,那你可以到开垦的田地里去种一种稻粮!”

 

  德照听后,说了一声:“老师!那请您珍重。”然后整个人便像虚脱似地呆坐在那里,原来这位青年学僧德照禅师说完后就入灭了。

 

  洞山禅师用禅杖在他前面摇了三下,说道:“你虽然能够这样出去,但是却不能这样回来。”

 

  青年禅僧德照世缘将尽,重病在床,仍然不忘寻找生死之外的出路,正如他说:当生老病死逼近时,要如何才好呢?洞山禅师指示他“到处是路”,可是哪里一条是正路,不是人人能找得到。“垦地种粮”,这才是修道者应该注意的课题。德照安心地入灭,这正显示他已找到出路,可是洞山禅师说他能那样出去,却不能那样回来,可见就算禅者,如果要能来去自如,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79、吐痰
摘要: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见了都不以为然,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里吐呢?”

 

  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唾痰。”

 

  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懂得。”

 

  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

 

  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做觉有情?”

 

  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痰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一般人禅坐的时候,大都欢喜见到瑞相,以增加信心,而马祖讨厌所见,这正表示灭除宇宙间的差别现象而归于平等,灭除人我对待而归于统一,侍者拘于俗见,难怪要被斥为不觉的傻瓜了。

 


 

80、砍头落地
摘要:宾主对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圆融的一体说法也罢,一旦接触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禅境,是非虚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有一次,龙牙禅师对德山禅师道:“假如我现在手中有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准备要砍下您的头时,不知您有何感想?”

 

  德山禅师听完这话后,就伸出脖子往前走了几步说道:“你砍吧!”

 

  龙牙禅师哈哈大笑道:“你的头已经落地了!”

 

  德山禅师也哈哈大笑道:“我的头已经落地了。”

 

  后来龙牙禅师在洞山良价禅师处参学时,曾将砍德山禅师头的经过说了一遍。

 

  洞山良价禅师道:“当时,德山禅师说了些什么?”

 

  龙牙禅师道:“德山禅师也跟我哈哈大笑说头已砍下了。”

 

  洞山良价禅师道:“你不可以说德山禅师头被你砍下来了,实在说,现在你的头才被德山真正砍下来了!”

 

  龙牙禅师一听,辩解道:“老师!我的头在这里,并未被德山砍去。”

 

  洞山良价禅师哈哈大笑说道:“德山被你砍下的头,你亲自拿给我看!”

 

  龙牙禅师听后,顿然天崩地裂一声,他这时才真正的大彻大悟。

 

  龙牙禅师最初起意,要砍下德山禅师的头,这是从自我出发,没有忘记对方,而洞山良价禅师却提醒龙牙禅师,要砍下自己的头,以便斩断自我的执着。这绝对不是空无的幻想,从自己把自己斩下的头拿给人看,这就是禅的空诸所有,但不否定所有。宾主对待一如的看法也好,自他圆融的一体说法也罢,一旦接触到中道平等的超越禅境,是非虚妄的世界粉碎,不悟而何。

 


 

81、 每天吃什么?
摘要: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云居道膺禅师专程前来拜访洞山良价禅师的时候,良价禅师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

 

  道膺禅师回答道:“我从翠微禅师那里来!”

 

  良价禅师再问道:“你在翠微禅师那里,他都教导些什么?”

 

  道膺禅师道:“翠微禅师那里每年正月都祭祀十六罗汉跟五百罗汉,而且祭祀得非常隆重!我曾请示道:‘以此隆重礼仪祭祀罗汉,罗汉们会来应供吗?’翠微禅师回答我说:‘那你每天都吃什么?’我想,这句话就是他的教言了。”

 

  良价禅师听后,非常惊讶地问道:“翠微禅师真的是这样教导你们的吗?”

 

  道膺禅师非常肯定地答道:“是的!”

 

  良价禅师既高兴又赞美翠微禅师,不禁非常欢喜。

 

  进一步道膺问良价禅师道:“老师!请问您每天吃些什么?”

 

  良价禅师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没有喝到一滴水。”

 

  道膺禅师听后,忽然鼓掌道:“老师!那你每天是真正吃到米、喝到水了。”

 

  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没有来应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自己本身已来应供。假如有人问你,每天吃些什么?吃到的都不是真吃,因为有吃无吃,那是生灭问题,假如不吃而吃,吃而不吃,从有为到无为,从有相到无相,从生灭到无生灭,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每天都在吃,每天都在解脱之中了。

 


 

82、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摘要:略。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人降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

 

  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于此转妙法轮。”

 

  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教。龙因施其地,以建梵宫。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正法。寻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邪?”

 

  答曰:“我年十七。”

 

  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

 

  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邪?心白邪?”

 

  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

 

  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尊者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

 

  后于三昧中,见弟子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

 

  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导至彼,建塔供养。乃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岁也。

 


 

83、摩诃迦叶尊者
摘要:略

 



 

  迦叶出家前是锻金师,熟知金之特性,能使其柔软弯折。《付法传》说在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众僧为其修建佛塔,塔中,佛像面部之金色有缺损。时有贫女将金珠献于金师住所,请金师为之修佛面。事毕,二人立下誓愿:愿结为一对无姻夫妻。由此姻缘,二人在九十一刧出世时皆为金身。

 

  后迦叶遇一异教派人。其人问迦叶尊者:“怎么是我我?”迦叶道:找我的人就是你我。”其人又问;“这个是我我,师我在何处?”迦叶道:“你问我找?”一天迦叶双脚踩在泥中干活,一沙弥见之,乃问:“尊者为何亲为之?”迦叶道:“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84、石头狮吼
摘要:六祖惠能大师门下两大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已是当代宗师,而他们都认为:“在那石头上能听到狮子的吼声。”

 


 

  当石头希迁禅师刚来南台时,次日就对怀让禅师道:

 

  “昨天我来到你这里,有一个荒唐的青年禅僧,如如不动地坐在石头上面。”

 

  怀让禅师听后问道:“你有没有弄错?”

 

  希迁禅师道:“没有弄错!”

 

  于是,怀让禅师就吩咐侍者道:“你到山门外调查一下,坐在石头上的那个禅僧是谁?假如是昨天刚来的那个青年禅僧,你就责备他玩弄什么玄虚?假如他承认,你就问他说:‘石头上的东西,移植后还有活的可能吗?’”

 

  侍者就用这句话回报希迁禅师,希迁回答说:“诸佛如来的世界里,没有可搬动的东西,也没有死活这句话。”

 

  于是侍者回来将希迁的回答报告怀让禅师,怀让禅师自语似地说道:“这个禅师,他的后代子孙将使天下人的嘴噤若寒蝉。”

 

  接着他又派侍者去考问希迁道:“如何才算是真正的解脱?”

 

  希迁:“谁绑住了你?”

 

  侍者:“什么才是净土?”

 

  希迁:“谁污染了你?”

 

  侍者:“什么才是涅槃?”

 

  希迁:“谁把生死给了你?”

 

  侍者回来把这些问答报告给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听后双手合十,一言不发。

 

  六祖惠能大师门下两大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已是当代宗师,而他们都认为:“在那石头上能听到狮子的吼声。”

 

  石头希迁禅师,对于讨论问题,以问作答,正如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说法。所谓束缚,原来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所谓污染,原来是自己污染了自己;所谓生死,原来自己沉沦生死苦海,并不是由谁造成。本是石头如如不动,无死无活,我们定要庸人自扰,所以要怀让禅师叫我们听听石头上的狮子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