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集锦(十一)

 

发布: 2015-09-02 22:16:35   作者: 本网转载   来源: 本网转载   

 


 

121、十二祖马鸣尊者

 


 

摘要: 略。

 


 

  十二祖马鸣大士者,波罗奈国人也。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后于华氏国转妙法轮。

 

  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

 

  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

 

  祖曰:“将有魔来,与吾较﹝音角﹞力。”

 

  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于座,魔事随灭。

 

  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动。

 

  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

 

  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

 

  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

 

  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

 

  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

 

  祖曰:“汝化性海得否?”

 

  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

 

  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

 

  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付嘱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以真体藏之龙龛。即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岁也。

 


 

122、穿衣吃饭

 


 

摘要: 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有人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覆,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陆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禅的妙用,正如禅师们所常惯用的偈语:“你有柱杖,我给你柱杖子;你无柱杖子,我夺却你的柱杖子。”

 

  禅,并不离开生活,平常人要穿衣吃饭,成佛悟道以后,仍然一样要穿衣吃饭。所不同的只是穿衣吃饭的感受和意义有区别罢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23、一室六窗

 


 

摘要:略。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向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里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躁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里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吾人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里能显现明镜的光照?真心不显,妄心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所谓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拟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人体村庄一室六窗,从此怎么平安?

 


 

124、安住何处?

 


 

摘要: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唐朝丹霞禅师有一次想要去拜见马祖禅师,在路上碰到一个白须苍苍的老人及一个髻龄的童子,丹霞禅师见老者器宇不凡,因此向前恭谨地问道:“公住何处?”

 

  老人用手一指上下,回答道:“上是天,下是地。”这意思是说宇宙之内都可为家。

 

  丹霞好像抓住了老人的辫子,追问道:“若遇天崩地陷时怎么办?”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毁灭了怎么办呢?

 

  老人高声呼叫道:“苍天!苍天!”这意思是说宇宙天地是成住坏空的。

 

  童子就在旁边“嘘”了一声,这嘘声的意思是透露自家本性的住处是不生不灭的。

 

  丹霞大大地赞美道:“非其父不生其子。”

 

  老人与童子随即入山而去。

 

  住,吾人要住何处?慈航法师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所以上是天,下是地,处处无家,处处为家。

 

  但世间人把自己住在声色货利里,住在功名权力里,而声色货利、功名权力都在变异不停,哪里里能平安无事地安住?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尘的境界牵着鼻子走,心能安住,则天崩地裂又奈我何!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看到月亮在空中四无依靠,象是非常危险,其实非常安全,就因菩萨住于般若空性之中,了无挂碍,菩萨才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125、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摘要:略。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

 

  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

 

  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

 

  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

 

  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

 

  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

 

  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

 


 

126、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摘要:略。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末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

 

  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

 

  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

 

  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

 

  祖问:“汝几岁邪?”

 

  曰:“百岁。”

 

  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

 

  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

 

  祖曰:“汝善机邪?”

 

  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

 

  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

 

  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

 

  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

 

  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

 

  祖曰:“心复谁乎?”

 

  舍多曰:“俱寂静故。”

 

  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

 


 

127、打车?打牛?

 


 

摘要: 略

 


 

  南岳怀让禅师在般若寺住持时,发现每天下午有一位青年在大雄宝殿里打坐参禅,看样子,这位青年很有慧根,因此很关心地问道:“请问朋友,你在这儿做什么呢?”

 

  青年不喜欢有人打扰,勉强答道:“打坐!”

 

  怀让禅师再问道:“为什么要打坐呢?”

 

  青年已经很不高兴,但口中仍回答道:“成佛!”

 

  怀让仍慈悲地再问道:“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青年不再回答,似乎嫌这位老和尚过分噜苏。

 

  怀让禅师不得已,就拿了一块砖头,在青年座旁每天推磨,经过多日,青年终于非常好奇地问道:“请问你每天在此做什么?”

 

  怀让:“磨砖头!”

 

  青年:“为什么要磨砖头?”

 

  怀让:“为了要做镜子。”

 

  青年:“磨砖怎能做镜子呢?”

 

  怀让:“磨砖既然不可能作镜子,那你打坐怎可成佛呢?”

 

  青年大惊,这么一句平凡的问话,使他傲气全消,立刻恭敬地起身顶礼问道:“那么要怎样才对呢?”

 

  怀让禅师非常和善地答道:“譬如赶一辆牛车,假如牛车不进,是应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子呢?”

 

  青年听后礼拜,跪下来问道:“要如何用心,才能达到无相三昧的境界?”

 

  怀让禅师答道:“学心地法门,就像播种,我为你讲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霖,只等因缘和合,就能见道。”

 

  青年终于言下大悟,他,就是禅门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禅师。

 

  从马祖道一禅师悟道的过程看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光是打坐,当然不能明心见性,因为禅非坐卧之相,不能把禅限于固定的形态,打坐可以用来通达禅道的方法,但不是目的,牛车不进,打牛即行,不关车事;参禅悟道,用心即是,不关身相。心为万事之王,任何修行,重在明心。

 


 

128、沙弥问答

 


 

摘要:本来,甲乙两沙弥皆到市场买菜,甲寺沙弥的寒暄,乙寺沙弥的妙语,先答风吹,再答脚走,最后三答才点出目的,这就是所谓从禅心中流露出的禅机妙用了。

 


 

  甲乙两座禅寺,都由禅师住持。两寺禅师经常训练门徒的禅锋机语,两寺每日均各指派他们寺中的沙弥前往市场买菜。

 

  甲乙两寺的沙弥,有一天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 “请问你到哪里里去?”

 

  乙寺沙弥回答道:“风吹到哪里里,我就到哪里里去!”

 

  甲寺沙弥想不到乙寺沙弥这么回答,一时不知怎么说下去才好,归告甲寺禅师,师责备道:“傻瓜!你可再问,假如没有风时,你要到哪里里去呢?”

 

  甲寺沙弥记着师父指示,第二日途中相遇,甲寺沙弥胸有成竹地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日到哪里里去?”

 

  乙寺沙弥非常从容地答道:“腿要走到哪里里去,我就到哪里里去!”

 

  甲寺沙弥因答案出乎意外,一时语塞,归告甲寺禅师,师更责备道:“你真傻,你可继续问,假使腿子不走时,你要到哪里儿去呢?”

 

  甲寺沙弥用心记住师父的指示,又一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弥问乙寺沙弥道:“喂!你今天要到哪里里去?”

 

  乙寺沙弥用手往前面一指,回答道:“我到市场买菜去!”

 

  乙寺沙弥揭出底牌,甲寺沙弥不知话语如何为继。

 

  从甲乙两寺的沙弥可以看出禅的风姿,甲寺沙弥虽然善良有礼,但缺少禅的机辩,反观乙寺沙弥随口说来,话既幽默有趣,言又禅味风生。所以禅不能拘泥执着,禅慧思捷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信手拈来,总会皆成妙谛。

 

  本来,甲乙两沙弥皆到市场买菜,甲寺沙弥的寒暄,乙寺沙弥的妙语,先答风吹,再答脚走,最后三答才点出目的,这就是所谓从禅心中流露出的禅机妙用了。

 


 

129、禅门问答

 


 

摘要:略。

 


 

  洞山禅师在会见初首座的时候,首座说道:“也大奇,也大奇,佛道世界深不可知。”

 

  洞山禅师因此问道:“关于佛道世界可不可测知,我们暂且不谈,现在只请问你这个说佛道世界的人,究竟是什么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沉默不答,洞山禅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赶快回答呢?你说,你是哪里个世界的人呢?”

 

  初上座道:“你不可以那么急躁!”

 

  洞山禅师道:“你连我的主题都不回答,怎能叫我不急躁呢?”

 

  初上座仍然不答,洞山禅师继续追问道:“不论是佛,也不论是道,都只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那你为什么不引用经典来说呢?”

 

  初上座一听,兴致勃勃地问道:“经典中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回答道:“经典中四依止有依义不依语的话,意思是只要把握住意义,就不需要在语言上分别了。”

 

  初上座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仍然根据经典在心中制造疾病啊!”

 

  洞山禅师:“你争论佛道世界不可测知的病,这种消极无能,不肯直下承担的病竟又如何呢?”

 

  初上座现在又在沉默,这不是不答,是已经不能回答。第二天有人说,初上座突然死亡,因此当时禅门人物都称洞山是“问死初上座的良价禅师”。

 

  初上座的突然死亡,与洞山良价禅师的追问是不是真有关系,这很难下一定论。不过,禅门的问答,确实如石火电光,快得不容你分别,“只要一眨眼,母鸡变成鸭。”佛道世界,不容论深浅,故所谓深浅之外,里外之外,还有这个分别也无?

 


 

130、说究竟法

 


 

摘要: 略。

 


 

  佛光禅师向学僧提一则公案道: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提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位盲者就提着灯笼回家了,但走不了多远,却被来人撞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看你走到哪里里去了?难道你没看见我手里的灯笼?”

 

  路人除致歉意外,说道:“老兄!你的蜡烛已经熄了。”

 

  盲者道:“是你的心灯灭了,岂关我的蜡烛灭了?”

 

  见性的人,光照着般若与黑暗的无明,在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黑暗的烦恼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不炙人?虽然如此,何妨运用慈悲方便,提一只灯笼(慧炬)照开众生的心灯?

 

  众生无始以来,我执深重,生死死生,长夜冥冥,虽然长了二只眼睛,却不见眼前路人,责怪盲者灯笼熄灭,自己睁着眼睛,却不用心,心灯的熄灭,才更可悲!例如世人未明佛法大义,到处误解佛法,毁谤三宝,即如明眼人撞了瞎子的灯笼,还怪灯不亮。

 


 

131、我不识字

 


 

摘要:藏经楼上的禅者,虽不看经,却能老实修行,每日只管打坐。藏主慈悲,劝其阅藏,禅者无奈,只得以悟境相示。禅,不限于文字,只要认真参究,廓然贯通,一样可以悟出本来面目。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禅者坦诚地回答道:“因我不识字。”

 

  藏主道:“为什么不请教人呢?”

 

  禅者反问道:“要请教谁呢?”

 

  藏主不客气地道:“你可向我请教呀!”

 

  禅者起立、作礼、合掌问讯道:“请问这个是什么?”

 

  藏主当时经这一问,无言以对,因为“这个”,意指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禅宗不立语言文字,实在因为语言文字不能表达自性真如的本来面目。六祖惠能大师当初未到黄梅时,就能听经解义,但对自家大事并未契入,到了五祖那里,虽终日在磨坊里作苦役,不曾阅经读藏,但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非从文字上得。

 

  藏经楼上的禅者,虽不看经,却能老实修行,每日只管打坐。藏主慈悲,劝其阅藏,禅者无奈,只得以悟境相示。禅,不限于文字,只要认真参究,廓然贯通,一样可以悟出本来面目。

 


 

132、抢不走

 


 

摘要: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工作。临济禅师走在黄檗禅师的后面,黄檗禅师回头一看,发现临济禅师空着手,因此就对他说道:“你怎么把锄头忘记带来呢?”

 

  临济禅师回答道:“不知谁给我拿走?”

 

  黄檗禅师停下脚步道:“你走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济禅师向前,黄檗禅师就竖起锄头道:“单单是‘这个’,世界之上就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动。”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立刻从黄檗禅师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地握在手中,说道:“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现在为什么‘这个’在我的手中呢?”

 

  黄檗禅师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济禅师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事?”

 

  临济禅师这么说了以后,黄檗禅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檗禅师手中,为什么却被临济夺去?”

 

  仰山禅师答道:“强取豪夺虽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却在君子之上。”

 

  沩山禅师再问仰山道:“耕种和收成,临济为什么要说不关己事呢?”

 

  仰山禅师不答,反问道:“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吗?”

 

  沩山禅师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到僧院。

 

  黄檗禅师的转身,沩山禅师的转身,转身的世界,就是肯定一切的世界。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世界吗?

 


 

133、草木成佛

 


 

摘要: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它。

 


 

  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禅学七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再负笈中国各名山丛林参话头,习禅定,又经历十二年之久。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装返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以困难的问题,要他解答。

 

  那些问题包括:

 

  一、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来面目?

 

  二、达摩祖师西来大意是什么?

 

  三、人问赵州狗子有无佛性,赵州时而说有时而说无,究竟是有是无?

 

  问题虽多,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观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大家对公案禅搬来说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一天,有一位五十余岁的天台学者道文法师,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

 

  “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法师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对!”

 

  道文法师先是讶异,然后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着成佛,不探讨根本,只寻枝末,怎能进入禅道?

 

  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