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禅诗(上)

 

发布: 2015-05-01 15:24:59   作者: 改编自新浪佛学   来源: 改编自新浪佛学   

 


  

 

  《僧院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该诗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愉悦的审美中,抒发诗人的禅悟。体现出了诗人深厚的遣词用字功力和佛学造诣。

 


 

欲悟色空为佛事,
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
方便风开智慧花。

 

  

 

[作者像]

 

                                                                                                   

                                                                                               

 

  • Default
  •  




     

     

    白居易像

     



                                                                                                     

     

  • Default
  •  





     

    白居易手书楞严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上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部(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人等调益雁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以刑部侍郎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晚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白诗不尚艰难,与元稹唱和,世称“元白体”,元卒,与刘禹锡齐名,号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75卷。《全唐诗》存其诗39卷。

     


     

    [说明]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100多首禅诗。本文收集并注解了一部分。这些诗歌有四种类型:1. 亲近高僧,2. 参拜名寺,3. 斋戒体会, 4. 学佛心得。以下为他创作的禅诗: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劳师送我下山行,
    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
    当知后会在他生。

     


      

     

      如满禅师住持洛阳佛光寺,他曾经对唐顺宗关于佛的提问有过一段精彩的对答,受到唐顺宗的器重,在当时很有名望。这是白居易到佛光寺朝山归来,如满禅师送他下山时所赠的诗。白居易在佛光寺小住后,辞别佛光禅师下山,但佛光禅师坚持要送他。这样的情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赠僧五首·钵塔院如大师》

     


     

    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戒者九度。

     


     

    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
    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
    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八关斋戒,是当天受,当天持,一日一夜为度。八关戒的内容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增加了:六、不着香华发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白居易此处说他每年九次受八关斋戒,可见他的诚心。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介绍杭州法净寺(中天竺寺)和.法镜寺(天竺三寺)的历史关系。直至当今,两寺的门牌号还是同一个:西湖区天竺路112号。

     

      “遥想吾师行道处” 蜀地名僧韬光禅师辞师出游,他师父嘱咐说:“遇天可前,逢巢则止。”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当他游至灵隐寺西北巢枸坞时,正值白居易(字乐天)任杭州刺史,心想:“吾师命之矣。”遂卓锡于此,建立韬光寺。

     

    [注释]

     


     

    欲悟色空为佛事,
    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
    方便风开智慧花。

     


     

       解悟色空之理,乃佛教之一大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人们能感触到的有形的万事万物。但并非万事万物消逝了,才可称作“空”,它们的存在本身便是空有。唐代华严宗贤首法藏便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作为《华严经》的宗旨,也即华严宗对空有的阐说是以因缘和合为其指归。自居易的这首小诗,极富禅趣,他将深奥的华严义理赋予一株芳树,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了禅悟。“你”看,为了解悟色空之理而在僧院种下芳树,乍看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既然“色即是空”,则芳树亦可使人悟空。当人们将审美的眼光换作禅智的目光时,果然有了深一层的体会。风吹芳树花千朵,禅者所看到的不仅是花在风中的摇曳多姿与千奇百艳。风,它飘然而来,飘然而去,无起无灭、无心无意,这不正是促使事物生成的因缘吗,也不正是使人开悟的机遇吗。芳树上花朵千万,实际上此生彼灭一日不同于一目,花期一过,绿叶浓荫,一年又复一年。年年同而年年异。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有不无的禅理。于是,喧嚣中见出寂静,艳丽里看出寂灭。由此看来,每朵花不都蕴含了无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