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①。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②。

 

发布: 2012-02-25 22:32:59   作者: 神秀   来源:    

 

  

 

  [作者简介]

 

    神秀(约606—706),唐初湖北蕲州束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拜弘忍为师,服杂役六年,得弘忍器重,命为上座兼“教授师”。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学人很多。九十多岁被武则天召至洛阳,又召至长安内道场。武则天亲加礼拜,唐中宗、唐睿宗并加优礼。卒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因在北方传“渐悟”禅学,其法系便被称作“北宗”。此宗数传后即告衰竭,著名传人有普寂、义福等。

 

    [说明]

 

    偈(ji)是梵文音译“偈陀”的简称,意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本是佛教经文的一种体裁,但隋唐以后许多僧人所作的偈却脱离了经文内容,成为优美的抒情诗或深刻的哲理诗。偈通常均为四句,每句或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可看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如同文人作诗一样,现存偈亦以五言、七言者为多。据说弘忍在挑选法嗣拟传授衣钵作禅宗第六祖时,先令门人各作一偈,以鉴别门人佛学修养之优劣。神秀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此偈,弘忍阅后,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深,而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因而另选慧能传授衣钵。

 

    [注释]

 

    ①菩提树:梵文意译,亦作“觉树”“道树”。音译则为“毕钵罗树”,印度产常绿乔木,树子可作念珠。据传南朝梁僧智药自天竺移植中国,多产于广东。南方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咖趺坐,经过静思,排除蛊惑,终于大彻大悟,即证得菩提(觉悟),成为“佛陀”后世遂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用“菩提”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明镜: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中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②拂拭:拂扫拭擦。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尘,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且有四尘、五尘、六尘之说。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