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十一)

 

发布: 2019-03-12 09:16:01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文: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音译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也即如来有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呢?如来有所说法呢?如果释迦牟尼问你们:如来有没有说法,你们大概会说:有啊,释迦牟尼说了四十九年说了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你的回答一定是这样的。我们看看须菩提怎样回答释迦牟尼的话,「如我解佛所说义」,须菩提说,按照我的理解,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定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个定法叫成佛的话,那就不是叫成佛,如果有一个人说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正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如来证到无上正等正觉,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里面说,释迦牟尼讲:「我有没说法?」须菩提讲:「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释迦牟尼说的法,法无定法,没有说这个法是佛法,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度众生,就是水月道场,空中俯视,该度的时候度,对不同的众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度他们,读度完就算了。所以终日度众生,无一众生可度,这就是般若思想。但一般人看到《金刚经》以后,去比起其它的学说,其他的说法是不同的,这个就是般若智慧,超越人世间一般凡夫的想像,所以「亦无定法如来可说」,释迦牟尼佛说法随机度众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说这个是佛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如来所说的法,你不可以去执着它,不可以去攀缘它,说这个是一个佛法,哪个不是佛法。不可说,不可说才是佛法。释迦牟尼说这个法,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说,不可说,这个不可说不可说的法,在般若里面属于实相般若,当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样来降伏其心,应何所住?释迦牟尼怎么讲,就是:「这样住,这样降伏其心。」那么这就是实相般若,后面为什么讲那么多?就是须菩提想要了解是什么道理,所以后来解释了好多道理出来。这个都是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真正的实相般若是不可说,不可说,就像你们如果读《维摩诘经》就知道了。 《维摩诘经》就讲到什么叫「不二法门」,这个维摩诘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叫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就用语言文字表达什么叫不二法门,最后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什么叫不二法门,他就莫言,没有讲话,哪个才是最高的不二法门。一般人会觉得可能维摩诘居士没有听懂,不知道怎么回答。这里面讲如来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才是真正的妙法。

 

  「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最后一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有圣人有闲人,为什么有声闻缘觉,有菩萨,有权教菩萨,有时教菩萨,有佛,为什么这么多不一样?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对无为法的一种理解,一种体悟不同,所以有分为声闻缘觉,菩萨佛的不同,同样一个无为法,但是每个人智慧不一样,体悟不一样,有的只能是到观照般若,有的可以超过观照般若,进到实相般若,所以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也是《金刚经》的要义,你们要把它记起来。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这个般若波罗密经是一部,但是每一个人读了经以后,他们的智慧不一样,他们的体悟不一样,证到的果位也不一样,所以法只有一个,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所以果位也不一样。

 


 

  • Default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释迦牟尼叫一声「须菩提,于意云何」,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不同的圣人看到《金刚经》的道理,他的果位不一样呢?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如果有一个人用了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意思就是好多好多宝贝,以用布施,来布施给所有的人,「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花这么多心来布施的人,功德有多大?须菩提回答非常好:「须菩提言:甚多,」甚多很有意思,你看他说什多,后面他为什么说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为什么说它是福德多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个是福德,但是没有真正福德的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是福德多呢?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后面有个性很重要,如果它不是一个「性」字的话,那么就不同了,意思完全不一样,所以《金刚经》讲,鸠摩罗什他翻译的字,非常的精确,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不行,如果把这个「性」拿掉,整个意思就不一样了。何以故?是福德,就是布施,花了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应该是很多,为什么说他很多福德?即非福德性,因为他不是福德的性。同时从外表方面来讲,说他有三千大千这么多的布施的七宝,所以他的功德多,他的福德多,但是不是他的福性多,福性是不增不减,没有多也没有少,如果说讲福性的话,没有功德,没有福德,正因为他讲的不是福性,讲有相的福德,所以说他是福德多,但是这个多还是有局限性,多是相对少来讲,这个多并不代表最多最广,这个道理比较深,你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混乱,多就是多,为什么多不是最多,这里面讲多,什么时候是多?因为他是非福性,佛的自性来讲的话,是不能说多,也不能说少,就像我们上一次讲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我布施,我供僧,我建庙,我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跟他讲,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从真谛里面讲,从功德的自性里面讲,是没有功德,没有功德才是大功德,这里面说服的很大,不是将佛的性,是讲佛的表面,说他的功德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Default
  •  



     

      下面用比较了,比较有一个人用七宝,好多好多的七宝,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得到很多的福德,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佛教里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里面最有意义,最好的,功德最大的,莫过于弘扬佛法,这个讲经说法功德是最大的,「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于此经中就是《金刚经》里面受持,怎么样受持呢? 「乃至四句偈等,」就在《金刚经》里面拿四句话,或者是一个句子来受持,为他人说,或者是为他人解说,「其福胜彼。」那么这种讲经说法,或者受持《金刚经》的般若思想功德,比上面布施功德还要大。这个就是佛教里面讲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功德是最大。为什么说法功德最大?因为法能够让你从烦恼生死的此岸,到达清净快乐的彼岸,能够让你真正的了生脱死,能跟得到解脱,所以佛教讲孝顺,你现在帮忙父母,给他东西吃,给他衣服穿,当然是应该要这样关怀,但是最重要要让他明白佛法,教他们念佛,教他们能跟了生脱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才是最大的孝顺,所以《金刚经》里面再三强调,我们一定要受持《金刚经》,我们一定要讲说《金刚经》这个佛法,让人家明白,那么才是最大的功德。下面就解说: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段文也是非常精彩的,释迦牟尼解释给须菩提听说,为什么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你能够受持读诵演说《金刚经》里面的一个句子的话,都能够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为什么呢?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所以一切佛,一切佛所证到的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法,皆从此经出,都是离不开般若的智慧,证到这个法,都离不开《金刚经》里面般若思想,所以「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后面呢,他又怕你执着,怕你执着《金刚经》里面讲的这些佛法,所以后面释迦牟尼佛马上补充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金刚经》,就是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你说是阿罗汉,你就不是阿罗汉,所以你是阿罗汉,这就叫你破相,这里说「佛法者即非佛法」,就是要破你的相。中国有一句话「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所以说你是一个真人,你老是露面,你就不是真人,真人就不露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