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文化(二)

 

发布: 2019-06-22 14:01:25   作者: 杨钊 大居士   来源: 湛山精舍   

 


 

作者: 杨钊 大居士

 


 

一、价值观

 


 

  世人追求的价值往往是名、利和社会地位,更上一层楼的是追求权力。从另一角度看,可以说是“为生存、安全感、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也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资本主义更认为私心和私利是资本主义前进的动力。

 

  东方文化往往在追求私利之时,提出了公益,提倡社会责任,因此提出“互利共赢”,反对“假、冒、伪、劣”。假是假货,冒是冒牌,伪是非真,劣是品质差。在商业社会长期较量和竞争中,慢慢形成品牌,再加上商业的推广和宣传,推高价格成为名牌。青年人追求名牌也就形成一种风气。

 

  本集团奉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易地而处”、“过得自己过得人”,确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价值观。因此,制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市场策略,而属下服装品牌“真维斯”的市场策略是“名牌大众化,物超所值”,确立了“市场导向,顾客导向”。在利益的追求方面,是“顾客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若能获得“名、利和社会地位”,我们称为事业的成功,称为拥有“物质财富”。

 


 

二、人生观

 


 

  在人生方面,我们认同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应该为口奔驰,也就是“日求二餐,夜求一宿”,跟着就是追求安全感和自身的价值。

 

  我们认为在追求名、利之时,不能伤害健康、不能破坏家庭、不能做违背良心之事,更不能做犯法和违背道德之事。因为这样会令自己“心不安”,永世负上“道德负累”的包袱,所以我们提出,在人生第二阶段,追求的目标是“健康、家庭和快乐”。

 

  因此,人生的成功,不只要获得“名、利、社会地位”,还要获得“健康、家庭和快乐”,也就是我们不只要有物质财富,同时也要有“精神财富”。在历史上有人指出,快乐的真正来源不是来自“名、利”,而是对名利的态度,故有“知足常乐”的名句,也提出了“人比人、比死人”的人生哲学观点。

 

  在人生中,道教提出了“养生”哲学。在处事待人之中,它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学习“天、地”之定位和角色,才能长久,称之为“长生不老”。其内容是“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它教导我们应学习天、地之角色和功能,只是利益万物;而修行的方向是学习圣人那样,“应做的事要主动去做,利人利己的事应该积极去做,但对于名、利则不应去争,到时候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获得。”

 


 

三、宇宙观

 


 

  人生总有一死,万物总有生灭。我们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石头中无数微生物之一。我们应怎么认识“价值”和“人生”呢?若离开了宇宙观,很难令问题有完满的答案。

 

  在这个问题上,佛教提出看问题必须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提出了“因果律”和“因缘律”。因果定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全报。”

 

  因缘定律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也就是世上的一切成与败,一切的悲欢离合都是许多条件、因素的和合组成。成靠聚的因素,散靠分的因素。

 

  对于现在获得和耕耘,佛教是这么演译的:“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又或称“若问过去事,现在受者是;若问将来事,现在作者是”。

 

  儒、释、道之教义,对事业和人生各有所重,各有所长。

 

  儒家在价值和人生的观点上,多数集中前人和现在经验的总结、筛选,以及人生经验的分享和传承,属于“文化”的层次。其主张人生应该主动争取以及改善,称之为“有为而治”。道家观点是立场决定观点,你之所见所闻影响你的决定,准确一点,应该是“观点与角度”的问题,其研究多属“哲学”层次,其主张是顺其自然,称之“无为而治”。

 

  佛家认为分析问题必须注意过去、现在和未来,其认为“众生有无数烦恼”,其解决方法亦需“无数”,因此,其主张“非有为,非无为;亦有为,亦无为”,一切在于“随方解缚”,在于“量力而为,量才而用”,也就是:“对症下药”。(全文完)

 


 

  • Defa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