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三十五届『精进佛七』第二天

 

发布: 2019-12-07 05:23:28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聆听达义大和尚佛七开示

 


 

  编者按:

 

  湛山一年一度的精进佛七又开始了!每年岁末都来湛山打佛七念佛,这是感恩一年中诸佛菩萨对自己和家人的护佑。新年后参加三千佛忏是对一年的新希望和憧憬。这似乎早已成为湛山四众弟子的风俗习惯。

 

  凌晨5点半,寒冬腊月,依然阻挡不了念佛人的意愿。大家相约来到湛山的观音殿,开始了佛七的第二天。一天中佛号不断,经声朗朗,雪后放晴,湛山呈现一片清凉世界。

 

  在接下来的佛七时间里,每天下午2点,我们将会幸聆听到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大和尚的精彩开示。

 


 

  • Default
  •  



     

      今天达义大和尚主讲的是天台宗与净土宗的殊胜关系

     

      12月7日,今天是精进佛七的第二天,看到大家的进步,渐渐进入状态这是非常好的。昨天讲到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经过两者互相的摩擦,到后期的融合,逐渐发扬光大,是因为深受大众喜爱才有了今天的盛况。

     

      佛教传入中国分十大宗派,包括八大宗和二小宗。有人会问,都是佛传的法,为何有宗派之别。其实佛法本身没有宗派之分,也没有大乘和小乘,只是历代的高僧大德对某一部经深有体悟,根据这个经所讲的方法去修行,就逐渐修行体证自成一派。例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是诵读了《妙法莲花经》之后深有感触,然后居住在天台山自成一个门派,就形式今天的天台宗。净土宗是以念佛求生净土而得,所以称为净土宗。

     

      佛所说的法是平等的是一位的,但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法门。其实所有的宗派都是一体的,都是佛所讲的法。因此我们佛弟子要尊重所有人修的不同的法门和宗派,所有的法只要你能真正地用功,每一法都是妙法。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有八大宗二小宗,印度传过来的三论宗、法相唯识宗,由中国祖师创立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一共是八大宗派。

     


     

  • Default
  •  



     

      今天我所讲的是天台宗和净土宗的理念和思想以及与净土宗修行之间的关系。我们湛山是天台宗的法脉传承,所以我们要根据天台宗的五识八教的道理和五重玄意来阐述清楚,这样就不会讲偏。所以,天台宗的好多寺院都称为“xx 讲寺”。天台宗最出名的是止观禅修,不仅让你去实修,同时还讲了很多道理。天台小止观里有二十五方便,在禅修前具备二十五个条件,是有理论和实践的。

     

      淨土宗与天台宗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天台宗高僧大德,无不皆以净土作为修行的归宿。不管你修的什么禅什么法,净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故乡。在净土宗的理论宝库里,天台宗人的智慧硕果更是闪耀着永远的光芒。

     

      净土宗里很多理论和思想都是经过高僧大德有修有证,把净土宗的思想更深入地去说明,通过智者大师大家知道天台的法门是一个大乘的法门,是一个言教的法门。还有许多天台宗的高僧大德,本身就是淨土宗的祖师。鉴于天台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密切关係,世人有“教依天台,行归净土”之说。

     

      净土宗也藉鉴天台宗的判教学说和理论体系来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并以自己独特的“终极关怀”深深影响着天台宗人的实际修学和理论创造。

     


     

  • Default
  •  



     

      “终极关怀”:一个人有生必有死,如果不懂得去修持净土法门,在临终时会恐惧,而修净土的人会有信心和希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唯一要去的地方,自己将充满着自信。在临终的时候没有障碍和烦恼,这也是净土宗最殊胜的地方。

     

      由于天台宗和淨土宗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以后两宗大德把两者修行结合在一起,称之为“禅净双修”,有天台宗的禅也有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也称为“台淨双修”。天台宗和净土宗的相互影响作用,至今从未间断。我们不仅要明白天台宗的理论,也要明白净土宗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有很深的道理,也是万德洪名,加持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虔诚地专注地念佛,一定能得到感应。我在昨天讲到,每一个人只要是虔诚地修行,多多少少都能得到感应,这是必然的。

     


     

  • Default
  •  



     

      我们念佛也是一样,一心清净地念佛,念到自心和阿弥陀佛的心是一样的才能交心。我们念佛时常常会突然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身心愉悦,这就是一种感应。为何有如此感觉?佛教说的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修得好现前的所有一切都会感觉到很舒服,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感应。

     

      有时候我们感到烦躁和不安,甚至会有不想活的感觉,这就是你的心充满着贪嗔痴。你的心不定充满着烦恼,你的心里有肮脏的观念,就会影响到你的情绪。所以我们的内心和外境是息息相关的。《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指我们看得到的一切色法,身心之外的东西;空是我们的自性,是内在的。也就是内心没有离开外在的境,外在的境也没离开内心的世界,所以两者是不一不异的。我们的心会受到外在的环境和人、事、物的影响,会使我们的心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我们的外境。佛教里常说,你改变不了天气,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我们每天心清净,每天都是好日子。所以修心非常重要,心是万法之根本,我们的心如果能修好,你面对外界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往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考验、阻碍,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要学会开解,要把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 Default
  •  



     

      今天我们讲一下龙树菩萨。天台宗初祖龙树十分赞叹念佛法门。龙树菩萨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牟尼佛”,他发现了空性的中观学说,是领导大乘佛教复兴的伟大论师。龙树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论师。论师是要具备很大的辩才和智慧才能称为论师。传说龙树菩萨活到一百五十(或说二百),着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

     

      《中论》是讲“缘起性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创造者,但是我们相信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本性是空性,这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都是有缘起的。例如,今天我们在这里念佛,观音殿就是念佛堂,佛七之后我们走了,这里就不是念佛堂。念佛堂是因为大家聚在一起念佛才是念佛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大到宇宙,小到身心。我们的身心是四大五蕴组成的,我们的身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除了肉体之外还需要有精神,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我们的身心世界。身心如果离开四大和五蕴,我们的人就不可得。所以,佛教里常说“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我”是一个假“我”。是一种和合的“我”,不是一个死“我”。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这也是佛教和其他教派不一样的地方。

     


     

  • Default
  •  



     

      我们世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的长相和福报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福德因缘和因果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

     

      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能力、机遇、福报。仅有能力有机遇是不够的,没有福报是不行的。一个是Knowledge(知识),一个是wisdom(智慧)。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是需要自修自悟的,这非常重要,福报就是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所以我们要看一看《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

     

      另外一个是《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中道只能意会不能言说,实相无相无所不相,中道是我们学佛人要学习的。智慧是一种感觉,智慧是不可复制的,Knowledge(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所以我们要去行,大愿、大行、大智、大慈是代表菩萨的精神。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假如你能悟道这八种法,就能明白中道的道理。

     

      根据龙树菩萨的思想来看,世间所有的一切法,法而如是,本体是如如不动的,动的是你的分别心和虚妄心。不动才是一切法的本体。我们人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大家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就能悟到中道。

     


     

  • Default
  •  



     

      例如:我们所说的佛教的第八识,是随着业报而改变。到了六道是染污识,到了成佛之后是清净识。同样是第八识是随着业报和因果善恶在改变。如果你修十善,修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就可以到天上去或成阿罗汉、菩萨,到最后成佛。所以我们人是随着因缘善恶来改变的。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我们如果能够悟到八不中道,那你的智慧就不一样了。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最有福报,能够直接学习到大藏法海。说英文的人好多都没有被翻译成佛经。

     

      印度人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重视历史。中国的好多经典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没有鸠摩罗什就不知道龙树菩萨的思想,就学不到这么好的经典。所以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佛于《大乘入愣伽经》中为其授记,龙树菩萨证得初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龙树为八宗共祖,由此可见何止天台一宗归极乐,诸宗皆归极乐。龙树大士于《大智度论》盛赞念佛法门。在《毘婆沙论》指示难行易行二道,馀之法门皆为难行道,唯净土一门为易行道。龙树菩萨说的中观思想就是难行道,需要具有很大智慧才能明白。修净土法门的是三根普被,是易行道,都可以修持,是最直接和方便的。

     

      例如:如唐代天台宗寺院,在永州龙兴寺于元和二年(807)或三年(808)重修淨土院。一座普通的天台宗寺院有专门修净土法门的净土院,可见天台宗兼修净土法门非常普遍。

     

      作为天台宗的人要修习两种法门:第一个修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第二个是修止观要禅修。除了这两种方法之外,就是要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天台宗人以净土为归者很多,我们今天举几位高僧大德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行。作为修行人无论修习何种法门,只要修得好都会有瑞相,瑞相是不求而自现的。好多修净土的人在临往生之时会散发出香味。

     


     

  • Default
  •  



     

      我们作为湛山弟子,一定要了解天台的祖师—智者大师,他是天台宗开宗祖师,也是天台宗中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一人。智者大师是隋朝人,开皇十六年返回天台山,不久便告知徒弟,世缘将尽,自己要走了,并嘱咐弟子在坟墓外另建一座白塔,希望瞻礼者发菩提心。之后,智者大师示现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打扫干净,他将在那里的佛前命终。在开皇十七年十一月,大师果然于大石佛像前端身正坐,面向西方,专心持念弥陀及观音圣号,如入禅定,安详示寂。他是天台祖师兼修净土自知时至。

     


     

  • Default
  •  



     

      我们看到大师往生的经过,要增强我们念佛的信心。修行是点滴功夫,在有生之年要不间断,最终往生净土。就像我们湛山的乐渡长老,临终的时候安心念佛,往生净土,这是我们现在人看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对念佛法门有信心,对阿弥陀佛坚信不疑。把阿弥陀佛念到我们的心里去,阿弥陀佛的佛号是一颗种子,我们要把种子种到我们心里去。我们的心里有佛,此生不枉过。就像我们性空师父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天弥陀的大乘法门我们已经听闻到,这一辈子就是最为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