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三十五届『精进佛七』第五天

 

发布: 2019-12-10 15:50:58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聆听达义大和尚佛七开示

 


 

编者按:
湛山一年一度的精进佛七今天进入第五天!天际湛蓝,空气清新,四众弟子怀着虔诚之心,前来湛山精舍,继续精进修行。
在接下来的二天里,每天下午2点,我们将会有幸聆听到加拿大佛教会会长湛山精舍住持达义大和尚的精彩开示。

 


 

  • Default
  •  


     

      今天是湛山精舍精进佛七的第五天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有毅力和恒心,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自己的意志力,是对我们身心的一种挑战。我们在坐的时候、走路的时候都在念佛,每天都念几遍阿弥陀经,随闻入观,这都是阿弥陀佛每天给我们宣讲净土法门的加持力,加持力不可思议。所以,我每年给大家都在佛七讲净土法门的思想和理论,就是想激发大家的菩提心和对净土法门的正确理解,让你们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

     


     

      今天我有一句偈语和大家共勉。

     

      一句弥陀万事休 娑婆苦海莫相留

     

      唯冀早见弥陀面 悟入无生再出头

     


     

  • Default
  •  


     

      就是说,我们人一生在世间会经历很多事情,有顺心、不顺心的所有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念阿弥陀佛,清净心就会显现。我们把阿弥陀佛念好了,就会明白了,困难也就消除了,感觉什么都不重要了,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殊胜力和功德力。我们看世界是看表面的,我们念佛念好以后,可以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找到本体了,认识事物的自性之后,对人、我、是非就没有分别,烦恼就没有了。所以,在娑婆苦海里恩恩怨怨不能了去,娑婆世界就是一个苦海的世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娑婆世界不能久留,是业感缘起,所以要好好念佛早入极乐世界。我们祈愿早日见到阿弥陀佛,但是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也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要开悟,悟到“无生”的道理,到那个时候再回到娑婆世界就不一样了。

     


     

  • Default
  •  


     

    幽溪传灯大师的介绍

     


     

      幽溪是天台山的地名,他的名字是传灯。幽溪传灯(1554年-1628年),是天台宗三十祖,明末中兴天台宗的大德高僧,不但对佛所说的法通经达论,对禅与净土的修行有着深厚的见地。所以世称幽溪和尚、幽溪大师或传灯大师。

     

      佛教传到中国后,到了隋唐时代就可以直接去理解佛经的道理。在隋朝以前我们去了解佛教是隔译佛教。在明末禅宗日益走向偏空的时代,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而不知道“妙有”。学习佛法只知道 “空” 的,而不知道 “妙有”,那是会非常消极的,就没有度化众生的激情。所以传灯大师为了弘扬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四处弘法,让大家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 Default
  •  


     

      特别是他阐述了天台宗的性具思想,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拯救了当时的时弊。由此可见,佛教要想发扬光大一定要修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和众生打成一片,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不能成为菩萨,那也成不了佛。所以大师当时对佛教有使命感,他特别强调性具思想,我们的本性即善即恶,你和善的人在一起心是善的,和恶的人在一起心是恶的。所以人的心非善非恶,即善即恶。他一生专修观音法门的耳根圆通。外在的声音没有离开内在的声音,内在的声音从哪里升起,这就是反闻闻自性,所有外在的声音都不能离开你的自性。因此到了晚年大师就开始修净土法门,白天晚上不间断修六时礼拜行道。

     

      幽溪大师小的时候最早学习儒家学说,因读《龙舒净土文》后,而开始学佛,立志向佛。在万历七年(1579年)大病一场,过后经母亲同意,在映庵禅师座下剃度出家,修学佛法,得授《永嘉集》一书,受益匪浅。

     


     

  • Default
  •  


     

      讲到这里我想到我们湛山的乐渡师父小时候也是重病一场,眼看不行了,父母也不知所措,这时有人说,宁隔一墙,不隔一板。意思是宁愿送到寺庙里一墙之隔,也不要放在棺材里有一板之隔,后来父母就把他送到寺院出家修行了。

     

      在万历十年(1582年),传灯大师得百松真觉大师传授天台宗的衣钵,受持《法华》,学天台教观。他曾问百松真觉大师愣严大定之旨,见百松真觉大师瞪目周视,未做回答,他当下即契入其中之妙境开悟了,百松大师授给他金云紫袈裟。

     

      在禅宗里好多禅师与禅师之间不是用语言去传说的,因为所传的话都不是真理,不是妙法。在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到最后都是无言以对。因为言不达意,语言是无法表达佛法高深的道理,只能以心应心、以心契心,心心相印不可言说只能意会。佛当年说法,拈花一笑,大迦叶尊者会心一笑,就得到了禅宗的法,

     


     

  • Default
  •  


     

      万历十四年(1586年),入驻天台山重兴高明寺幽溪道场,立天台祖庭,教授学徒,同时研究净土宗和禅宗法门,讲经长达四十余年。这也是天台祖师的特色。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拣选根性,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六根是耳根最利,所以多听经最容易摄心。

     

      据传,传灯入幽溪道场前即有肉身菩萨传说。当地有一人名为叶祺,他想把亲人埋葬至高明寺后,但突然一天叶祺竟梦到神人对他说:圣道场地,尚有肉身菩萨大兴之,速迁免祸。当时叶祺不相信。不料全家人都得病缠身,故而心生恐惧,迁祖坟地。果然传灯到高明寺后。后来好多人都来亲近他向他学法。他以己智月圆照天台法理。重树天台宗祖庭,遂成一代中兴大德。

     


     

  • Default
  •  


     

      大师常开讲席,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声满石室,铿锵类丝竹。日日如是,大众同闻。远近缁素,咸叹罕有。后来大师专修净业,精进勇勐,所化甚众。前后应讲席70余期,无不指归净土。大师毕生将净土决疑行愿为日课。大师又经常受修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等、楞严忏等诸忏仪,每年修行四种三昧,身先率众,精进勇勐。

     

      所以好多天台高僧大德都是在修净土的同时,同时也在修忏法。因为念佛是正行道,拜忏是助行道。因此我们湛山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拜忏,这是助行我们的修行,忏除罪业。

     


     

  • Default
  •  


     

      幽溪传灯大师著述很多,其所撰净土典籍有《净土生无生论》、《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等。

     

      其中《净土生无生论》是佛学史上的重要着作,它以天台宗的性具原理解释净土实相。在该论中,他广集诸多经论,融会天台宗三观宗旨,来阐扬净土法门,发明净土“生与无生”的圆融关系。净土法门“生与无生”,用天台宗“空假中”三观,三谛圆融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就能理解。历代对传灯大师的这部《净土生无生论》评价甚高,其与《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合称“净土三论”。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则以天台圆教中道第一义谛来阐释净土教理,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非真空而不能证于极乐之妙有;无妙有而不能显于此心之真空。二者三谛圆融,才契入净土妙旨。这也就是净土所讲的空假中的思想。其《净土法语》阐发净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两者并存的三妙境界,备受明代净土学者的称赞。

     


     

  • Default
  •  


     

      讲到这里让我想到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中的一段文字:

     

      教中道。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所谓生者。即众生生灭之迹也。谓无生者。即诸佛寂灭之本也。法性湛然者。灵明湛寂。玄妙真常。个个不无。人人本具。只因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认妄为真。迷己逐物。由是业网牵缠。流转五道。恒随生死以升沉。亘古至今而靡闲。当知生自缘生。而法性不与缘俱生。灭自缘灭。而法性不与缘具灭。所以云。法性湛然。是谓生而无生者也。无生而生者。众生迷妄入心。积业成果。虚受轮转。妄见生灭。于法性体上。如镜现像。似珠随色。当知镜光本净。珠体绝痕。物境互彰。不违色像彼色像之去来。犹业果之俨然也。

     


     

  • Default
  •  


     

      故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

     

      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实乃生无自性。无生亦无自性。悟则生灭皆无生。迷则无生皆生灭。所以离此别无。是乃一体而异名也。审如是。则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

     

      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

     

      乃知现前众等。以自性阿弥陀。与大众舌根。普同运转根本法轮。诸仁还委悉么。

     

      这段文字就是说:佛在经论中说,虚空法界一切相的生起,都是虚妄相,它的本体是没有生也没有灭,是清净无染的。众生因为妄想、分别、执着,却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中,变现出一切虚妄的生灭相,所依循的法则,就是因果定律;因为迷惑而造业,又因为造业而受报,如此的业因果报循环,丝毫不差。

     


     

  • Default
  •  


     

      什么是「生」?就是众缘和合,所生起的一切生灭相;什么是「无生」?就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清净寂灭根本,也就是自性。什么是清净的法性?它是无一法不知却无分别,清净寂灭,不可思议且不生不灭;它是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足的。只因为现前一念不觉,忽然起心动念,将所变现的虚妄相,认作真实相,于是迷失自心,追逐外境,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从而被罪业交织而成的业网,牢牢地牵制缠绕着,流转在天、人、三恶道中,在生死苦海中忽升忽沉,无量劫以来,从未间断过。

     

      应当知道生灭只是缘的生灭,我们的真心、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并不随着缘而具生、具灭。因此说,自性清净寂灭,也就是说在生灭的现象中,存在着不生不灭的自性。众生因为一念迷失,起了迷惑妄想,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中,现起生灭的虚妄相,进而造业,累积成果报,枉受轮回流转,妄认生灭轮回为真实。

     


     

  • Default
  •  


     

      自性本体就如同镜子、宝珠本体,生灭相就如反映的镜像、色彩,应当知道镜体本来清净,宝珠本体也是清净,不留痕迹的,然而镜体、珠体与镜像、色彩互相彰显,并不冲突;镜像、色彩的去来生灭,就如同业果的生灭一般,并不真实。所以诸佛在虚妄的生灭相中,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众生却在本不生灭的清净本体中,只见到虚妄的生灭相。只因为一念迷悟的差别,导致所现境界的不同。实际上不仅生灭没有自体,不生不灭也是没有自体(无自体之体就是真心)。

     

      悟的人见性不着相,生灭相都是不生不灭;迷的人着相不见性,不生灭都成了生灭相,所以只有迷悟的差别,更无其他原因;都是同一本体,只是名称不同。仔细思惟、观察,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现前此土,现前此土就是极乐世界,岂不是差别只在于迷悟之间,哪里有凡圣的彼此差别呢?才知道现在大家,是以自性中的阿弥陀佛和大众的舌根,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家都明白吗?

     


     

  • Default
  •  


     

      大师预知时至,在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二十一日,大师讲学于新昌石山寺,预感寂灭将至,会与僧众提笔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并高声唱题而安祥圆寂,享世寿七十五岁、戒腊五十载、居幽溪天台道场三十年。

     


     

  • Default
  •  


     

      我们通过天台宗传灯大师的一生经历,还有他对净土宗的理解,就会明白我们现在念的佛不是念世间外在的佛,我们要通过外在佛悟到自性的弥陀。你的心要念到和阿弥陀佛的心心相印,阿弥陀佛就在当下,西方极乐世界也在当下。唯有明白一切法没有差别,才真正明白了净土宗的要义。

     


     

    敬请关注明天的精彩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