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三十五届『精进佛七』第六天

 

发布: 2019-12-11 19:19:12   作者: 本网讯   来源: 本网讯   

 


 

聆听达义大和尚佛七开示

 


 

编者按:

 


 

  湛山精舍一年一度的精进佛七今天进入第六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内心充满法喜。虽然,精进佛七即将圆满,但大家还是依然精进、用功,一心念佛。

 

  • Default
  •  


     

    达义大和尚开示:

     


     

      今天是佛七的第六天,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是最后一天,也是阿弥陀佛的圣诞,大家一心念佛。通过这几天的精进修行,清净心也多了,感觉到当下身心得到自在,这就是念佛法门现感现应。

     

      今天有一句偈语和大家共勉

     

      世界何缘称极乐 只因众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寻归路 但向尘中了自心

     

  • Default
  •  


     

      这是三时系念中的偈语。为何讲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极乐的世界,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后,所有的苦都不会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一个非常清静、合谐、欢乐的世界。我们修道的人,要找到人生的归宿、回溯本源,我们要在红尘里修我们自己的心,专心念佛,把佛念到我们的清净心里去。

     

  • Default
  •  


     

    谛闲大师简介

     


     

      谛闲大师系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是我们湛山倓虚老法师的法师父;倓虚老法师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并把法脉传授给我们湛山的三位开山师父,为天台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三位师父又把法脉传给我,我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因此,谛闲老法师是我们湛山的祖师爷。他修止观又修净土法门。

     

  • Default
  •  


     

      谛闲大师是中国清末民初的高僧,出生于1858年,往生于1932年,法名古虚,字谛闲,号卓三,俗姓朱,浙江省黄岩县(今中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人。他所读的是大乘经典,所修的是“一乘教”。妙法莲花经里讲到三乘归为一佛乘。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谓小乘之声闻、缘觉教法到最后亦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最后都将成佛。

     

      谛闲大师毕生精通经、律、论三藏,辛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且梵行高尚,弟子众多。他重振天台宗法脉,为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具有很深的贡献和影响。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天台宗人劝修净土法门的人。

     

  • Default
  •  


     

      谛闲大师一生的行持,教依天台,行归净土。1932年,谛闲大师于观宗寺安详坐逝,世寿75岁。临终前书写偈曰:“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于大众念佛声中,含笑坐化。

     

      谛闲大师关于念佛的开示,他说只要你真正用功念佛三个月就能见效。他在书中讲到,为何有人在念佛时没有得到感应,是因为方法的错误,观念的错误。如果在座的大家没有得到感觉,没有得到感应,那就是你的方法有问题。净土宗历代的祖师大德,好多都是通过这个念佛法门一一成就的,这都是真实不虚的。

     

  • Default
  •  


     

      怎样才能做到三个月内有感应的呢?他老人家是通过自己自修有所体悟,自己得到受用,得到利益所发出的开示。他是通过念佛法门,得到效应,用天台宗的思想为大众所做的开示,非常精彩。

     

      他老人家对念佛法门的开示说:

     

      要想真正的得到念佛的感应就要真信、切愿、一心念佛。这是修净土法门之最为重要。第一、要真正的相信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功德力和宏愿;第二、要有悲切的愿力去往西方净土;第三、一心念佛。一心没有二意的专心念佛。

     

  • Default
  •  


     

      谛闲法师在开示的原文中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出心源。一切逆顺苦乐生死涅盘,离此心外,无片事可得。”

     

      释迦牟尼佛说了很多的法,因众生的根器不同,但是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无论你修了多少功德,你的本源是一样的。在你的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逆境、顺境、痛苦、快乐的,生死和涅盘,离开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是不可得的。百千法门是为众生妄想烦恼开,离妄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总在心源。

     

  • Default
  •  


     

      故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念佛求生净土,道理也是一样。佛教也常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你的心想的是净土,你的心就是净土。

     

      所以佛教里面说,诸佛的智慧正遍如海,佛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从心想生,从心生起。在维摩诘经中所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如其心净,则佛土净。此之谓欤。我们现在所讲的净土法门,无论是缁素、男女、老幼、尊卑。如果你念佛的观念和方法不对,虽然你是念佛,但是功效很有限。

     

  • Default
  •  


     

      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坚强的信念,就不能做到真实地念佛,没有真切的愿力也是不能往生西方的。既有念佛的正行道,并有信愿。一千人修,一千人即可往生净土。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就可以往生净土。在经中讲到,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今人念佛,至于临命终时,决定往生。千万人中,难得一二徼幸者。这是为什么呢?究其病根,主要是因为信不够真,愿不够切,念佛不专心。你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佛的问题,和念佛法门也没有关系,是你的方法的问题。

     

  • Default
  •  


     

    谛闲法师引用了净土宗高僧大德的开示,来劝大家好好念佛。

     


     

      灵峰旭祖大师也曾经说过,念佛法门没有什么高深、奇特的,只是平时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若临终信愿坚固,念十念或是一念,都可以得生净土。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具足信、愿、行三个根本条件。

     

      如果我们没有坚实的信、愿、行,即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风吹不入,雨也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样,那也是不能够往生西方的。修净业的人,这个道理不可不知。

     

      大家要知道信愿行三者具足,这是往生净土的资粮。就像宝鼎的三个足一样,缺一不可。也比喻世人要远行,必需要准备资粮。如果是百里之程,便要一日资粮。如果是千里之远,不具备十日资粮,一定不能到达。这也是所有人共知的常理。念佛求生净土,道理也是一样的。

     

      谛闲法师还引用了截流大师的话,告诉大家说:念佛法门 ,须具有真实的信心,如果没有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能够成为世间的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在受乐时就会迷失自己,再造业,造业后,又要堕落受苦。

     

  • Default
  •  


     

      一、所谓真信者:

     

      (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来之佛,弥陀是已成就的佛。但是觉性并无两样。因为我们众生虽然昏迷颠倒,但觉性并未失去。我们虽然历劫轮转生死,但觉性未曾动过。所以说,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是究竟佛。本性虽然没有两样,但在果位上却有天壤之别。若不能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会跟随业力流转受苦无量。

     

      (三)、要信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也是我心内之佛。

     

      既然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无需怀疑。所谓忆佛、念佛,当来必定见佛,离佛不远了。

     

      如果具备如上三种真信,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我们持斋、持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经典、供养三宝。这种种善行,更加是具备了净土的资粮。所以说,因为信不真,才会沦落六道。如今修行,无其他更好的方法,只有在二六时中,具备这三种真信,就可往生净土。

     

  • Default
  •  


     

      二、所谓切愿者:

     

      坚密法师说:净土持名有三大要领

     

      (一)、六字洪名,念念之间,必须具足欣厌之心,就像逃离出监狱的罪人,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

     

      (二)、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

     

      (三)、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宁羡依稀解悟,乞儿若见小利,急须唾弃无余。

     

  • Default
  •  


     

      三、一心念佛者:

     

      持名法门,贵在专一其心,无间无杂,不一定要多念、快念。首先要看破世情,了知三界皆苦,无一可乐,撇去爱念,放下尘缘。然后提起佛名,不缓不急,密密持名,高声低声,可随自己的意愿。四字六字,俱属无妨,出口入耳,记忆分明,名号字句,心中历历。乃至在穿衣吃饭,坐立经行,这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一样,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这样的念佛,可以说是,一心精进的用功。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心佛不二,所谓能念是心,所念是佛。离能念心,无别所念之佛;离所念佛,无别能念之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欣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盘,悉皆平等。

     

      无有二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

     

      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异相,了不可得。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说是理上一心精进。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往生可必,兼能后一心者,上品可阶。然此两种,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行者若能策进身心,精勤努力。短则七日内,长则一生中,常作如是信愿,常修如是行门。临终定往生净土,必不在中下品。

     

      我们通过看了谛闲大师净土法门的开示,了解到他对净土念佛法门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到的。唯有专心念佛,持之以恒,才能够讲出这番不可思议的妙义。

     

      谛闲大师不是一位普通的大德高僧,他曾经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入定,证悟到了辩才无碍的境界。

     

  • Default
  •  


     

    谛闲大师入定因缘:

     


     

      在一八八五年,谛闲大师应杭州六通寺之邀请,升大座讲《法华经》。有一日在座上讲至〈舍利弗授记品〉时,寂然入定,默不一语。出定之后,则舌粲莲花,辩才无碍,答难析疑,舒展自在。他一生说法利人,从此开始。

     

      一九一三年,谛闲大师住持四明山观宗寺时,继承四明知礼大师遗志,立志恢复观宗寺天台祖庭。他募集巨金,重建大殿、天王殿、念佛堂、禅堂、藏经阁等,重为佛像装金,重订规约,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并改观宗寺名为“观宗讲寺”,数年之间,使观宗寺成为东南一大名刹。

     

      谛闲大师培养了大批的佛学人才,有倓虚大师、宝静大师、常惺大师、仁山大师、妙柔大师、静权大师、妙真大师、可端大师、显荫大师、持松大师等。他的学生后来到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弘法利生,都成了天台宗的重要弘法人才,其中有很多学生对弘扬净土法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 Default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天台宗和净土宗在中国发展一千多年,两者都是密不可分,两宗的修行人相互激励,共同发展,促成了台净结合的修行方式和理论发展轨迹。现在,净土宗的大德讲佛理,还是经常参照天台宗的教义;天台宗的修行人也是义兼净土,所谓禅净双修,除了提倡持名念佛,也有观想念佛,并时时以“教依天台,行归净土”与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