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人生

 

发布: 2016-02-01 18:01:53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 Default
  •  


     

      有不少人总以为佛法博大精深,玄妙难懂,只是一门学问,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其实,佛教不仅是一门理论和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佛陀教导我们生活要有觉悟和理性,才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生活。

     

      佛陀降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说法度生都在人间。他以慈悲为怀,广度一切有情众生,四处行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所说的佛法离不开人生,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了解生活之前,首先要对生命有一个认识,人究竟在世间能活多长呢?

     


     

    人的生命只在呼吸间

     

      有一天,佛陀问一个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时间呢?”弟子回答道:“世尊!人的生命也就几天吧,不会很长。”佛摇摇头说:“你还没有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佛陀转过头,问另一个弟子:“那么,你认为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长呢?” 这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世尊!弟子以为,人的生命长度只有一顿饭的工夫。”佛陀摇了摇头讲:“你也没有悟出生命的真相。”佛陀又以同样的问题问另一个弟子,那个弟子虔诚地答道:“世尊,人命只在呼吸间。”佛陀听后十分满意地称许道:“好极了,你已经觉悟到生命的真谛了。”

     

      佛经这段描述生命的精彩话语,是多么真实啊!生命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间,当你无法继续呼吸的时候,生命也就呜呼哀哉了。

     

      生命就像呼吸一样真切,一呼一吸,很简单,很自然。人的生命最初是由呼吸唤醒的,当呼吸停止,生命也随之结束。人,活在呼吸的瞬间,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活着就要生存、发展。

     

      这个故事,佛陀告诉我们:活着不需要任何借口,抓紧时间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生命只在呼吸间,世事易变,人生无常,在无尽的生命长河里,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瞬间,所以人活着就应该把握现前的生活。即便这一生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往,也要让它成为值得回忆的往事。

     


     

    活在当下

     

      禅宗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说一位僧人在云游行化时,不小心一脚踏空, 掉落山崖。幸好衣服挂在悬崖间的一棵小树上,绝处逢生,当他正在庆幸时, 转眼向上一看,心里更为不安,原来小树在他身体的重压下,根部已开始松动, 而他离崖顶有几丈高,爬上去,势必不可能。在悬崖的下面,又有一只饿虎正仰首等待。他想:这一回必凶多吉少。忽然间他发现就在不远的地方,崖壁上长了一颗鲜红的草莓,他伸手摘下草莓放在嘴里,欣叹道:“这草莓味道多鲜甜啊!”

     

      这故事说明了生命长短并不重要,而重要的在于懂得活在当下。

     

      我们要明白生命是无常的,但在无常中要把握机会珍惜人生。

     

      人的生命十分宝贵,佛经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人在生命长河里,轮回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今生很不容易投生在人道, 时时刻刻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灵性。

     


     

    珍惜本有的灵性

     

      佛陀刚降生在人间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说:“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此话的意思是指世间万物,唯有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灵性最为稀有难得,我们有了心中这个灵性,便能在穿衣、吃饭、睡觉、读书、工作等日常生活中去体悟人生,感受人生,享受人生。

     


     

    两种悟性生活

     

      没有悟性的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一台机器一样,为了工作而工作。这样的生活方式便会产生乏味的感觉,缺少朝气和乐趣。

     

      如果是有悟性的生活,我相信除了忙碌之外,更能感受生活是一种艺术, 它不但是一种形式,而且是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意。每天虽然不断地劳作, 但其心念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境界就是禅定的体现。有了这种禅定工夫的人,生活再苦,工作再忙,他们都能做到胸有成竹,运作自如。不但生活有规律性,同时心中更加充满着喜悦和感恩。因为有觉性的人已经找到了世间万物变化的某种规律,从中体悟到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中, 有一个不变的道理在里面。

     


     

    生活中有什么是不变的?

     

      俗语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 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但在这些变化莫测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原理,那就是“空性”。因为万法本性是空的,所以世间的一切现象才可以改变。比方说,一个穷人没有钱,但只要他认真工作,发挥才能,寻找机会, 总有一天这位穷人会变成富人。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他们都是从普通的平民,经过一番的拼搏苦干而有今天惊人的业绩。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经过勤奋学习,不断深造,有一天便可以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这些道理充分说明了佛法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我们认识人生的关键所在。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才不会迷失自己。

     


     

    如何做到不迷失自己?

     

      人若想要不迷失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并知道自己的性格和习惯。通过对自己审察一番以后,进而审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这种修正身、口、意三业的做法,就像花草树木要时常修剪一样, 要经常修正,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修行身业有三种,口业有四种,意业有三种, 共称为十善。如果修行不好,便成十恶。

     


     

    如何修行身、口、意三业呢?

     

      身业方面:

     

      不杀生:不要自杀或谋杀别人。最好不要随便杀动物,要有慈悲心,利人爱物。不但不要杀生,还要护生、放生。

     

      不偷盗:我们要爱护别人的财产,不要偷或取用别人的东西,不但不偷, 自己还要广行布施,救济苦难的众生。

     

      不邪淫:除了正式夫妻之外,不能有婚外情或第三者,以免破坏家庭和睦。人不能任性随意,要有定力和原则。

     

      口业方面:不妄语就是说话要讲诚实语,不要欺骗人。不两舌就是不要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搬弄是非,要多劝人以和为贵,为善最乐。

     

      不恶口:不要出言粗暴,破口大骂,讲话要柔软,做到口出莲花般清净无染。

     

      不绮语:不要讲一些不健康淫秽之语,以免误导他人,要多讲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语言。

     

      意业方面:

     

      不贪:不要贪求无厌。做事要量力而行,有多少本事,便做多少事情。

     

      不瞋:不要有嫉妒心和瞋怒,要有定力和耐性。不痴:不要是非不辨,好坏不分,而要有智慧洞察一切。

     

      以上十善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准则。必须严守这些生活准则,因为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人不约束自己的行为, 就难以承担重任。由此可知,佛法要在生活中修,如果离开生活,怎么会有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转识成智的这些观念呢?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时常净化身、口、意三业,同时还要修学八正道。遵守这些生活准则,就可以从烦恼痛苦的此岸,到达清净快乐的彼岸。

     


     

    八正道是什么呢?

     

      八正道的基本内容为:

     

      正见:正确的知见,相信因果不昧。正如《宝鉴篇》中所讲:“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佛经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候未到。”中国古语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思维:正确的思维,心中时常保持觉照,以正智发动思维,使真智增长, 断除迷惑。

     

      正语:正直的言语,说话有礼貌,言之有理。正业:端正的行为,品学兼优,没有不良习惯。

     

      正命:正当的职业,以正当途径谋生。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如《进学解》所提到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正念:正确的心念,心不胡思乱想,清净无染。

     

      正定:做事集中专一,有恒心和毅力。

     


     

    结 语

     

      人生数十年,转眼即逝。若能在短暂的时光里,把握当前的一念心,并用这颗平常心去觉悟人生,体验生活,世界便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人的悟性最高, 世事虽是无常,但只要用心去生活,便能在无常中找到真常的道理,如果时常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依据八正道的方法去生活,心中的佛性便能显现, 烦恼迷惑自然而然不断消除,自在人生当前即是,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