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有盏灯

 

发布: 2016-01-31 15:14:48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有一首流行歌曲说“每个人心中有杆秤”,今天我要讲的是“每个人心中有盏灯”。这灯在佛教里叫做光明灯,它代表每个人心中的佛性,只要每个人相信自己心中的佛性,就能够让他的生命发出光和热。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想生活得开心快乐,自在解脱,就要运用慈悲和智慧。人的心中只要有理想和慈悲,光明自然会照耀着人生的道路。

 


 

佛性人人具足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太子出身,他看到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之后就发心出家,度化众生。有一天晚上,佛陀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夜睹明星, 当下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十分兴奋地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陀觉悟到了不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不论他的背景如何,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明灯。人有信仰的差别和种族的差别,但是佛性没有差别,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的凡人,佛性都是一样的,心中的灯是永远不灭的。

 

  点亮不灭的心灯,让大家过上快乐的生活。结合现实生活来说,需要具备这么几个条件:

 


 

有理想和追求

 


 

  选择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将它做好,生活才有目标,有朝气,否则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很多人每天早上起来,不知道一天之中要做什么,生活没有目标,感觉空虚痛苦。我们出家人,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早上四点多起身, 开始一天的精进修行,每天为弘扬佛法、利益大众而忙碌,虽然劳累但乐在其中。在家人亦应该“业精于勤”,精进勤快地做事业。为了保持心中的明灯不灭, 佛性常现,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生活才会幸福快乐。

 


 

信心坚定

 


 

  我们做事通常容易犯三种毛病:

 

  一、怀疑自己的能力。有很多人其实才能不亚于其他人,但缺少自信,时常埋怨自己愚蠢,不够聪明,不会做事,也不会待人接物,因此甘心落后。

 

  二、怀疑别人。自己总是认为别人毕竟是别人,不会真的为自己付出,同时也怀疑别人的能力远远不如自己,特别是在用人方面,怀疑别人做坏事。

 

  三、怀疑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否正确。时常会进退两难,优柔寡断,做事没有胆识和魄力。

 

  凡是有以上三种缺点的人,都难以成就大业。因为人一旦自暴自弃,就会失去创新的机遇。人贵在自信,自信的人才有勇气去克服各种困难。我们不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相信别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样才能合作愉快,互补互助。与此同时,在做事时要明白状况,英明果断,当事情决定下来以后,要坚持原则,认真执行,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修学佛法,从凡夫修成圣人,道理也是一样的。佛陀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对佛法、对因果有信心, 就会产生一切功德,产生一切善业。如果一个人不相信生活,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就无法积累善根福德。一切的善根福德是从信中来的。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无论大小事情都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 就会派生诸多人我是非的障碍。

 


 

有慈悲心

 


 

  在生活当中要培养慈悲心,处处替别人着想,自己可以增加福报,别人见到你也会生起欢喜心。有人来问我,为什么别人不喜欢同他讲话,不喜欢同他一起做事。我就告诉他,原因是他自己缺少慈悲心,缺少吸引力。如果他有慈悲心,周围的人都会被吸引过来,这就是以柔克刚的人生哲学。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内心十分孤独,因为自己喜欢与人斤斤计较,别人自然不愿意与他共事。有慈悲心的人,善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周围就会有很多人来支持和帮助他,所以说吃亏便是福。

 


 

具足智慧

 


 

  虽然慈悲很重要,但智慧更加不可缺少。智慧可以让人看清事物的真相, 尤其是当有突然事件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应变,如何处理。凡夫的最大问题是, 只看到世间万物外在的假相,很少有人能够透过假相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第一是观空,第二是观假,第三是观中。

 

  第一观空。世间所有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没有永恒性、固定性、常一性和主宰性,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所以穷人可以变成富人, 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变得博学多闻。因为是空的,世间的事物才可以改变。我们要明白一切法“空”的本性,才会对未来充满着追求和希望。

 

  第二观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是临时的、假有的,当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转之中,只是变化有快有慢。有的人可以活到九十岁、一百岁,也有一些人生命非常短暂,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气不来,生命就结束了。对于生老病死应该有心理准备,这样的生活才会洒脱自在。人出生的一刻就意味着会有死亡的时候,成功的到来就意味着会有失败的降临。能够坦然面对得失及生死,这就是智慧的人生。

 

  第三观中。中是中道,佛陀教导我们在观察一切事物时,要在一切法中悟到非空非有的中道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事物都有其相状和作用。比如眼前的一张桌子,虽然桌子本性是空的,但眼前这张桌子是长方桌而非圆形桌,这个相状大家有目共睹。桌子除了外表的相状之外,还有其功能作用,有了这张桌子, 可以用来做讲台或餐桌。所以说桌子本性是空的,但是相状和作用是有的,故曰: “非空。”反过来说,虽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相状和作用,但一切法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故曰:“非有。”这种非空非有的人生哲学就是在启示我们: 人在生活中要不断追求,但在追求中也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明白,世上万物既是空的,也是有的,但空非空,有非有。若能悟到空离不开有、有离不开空、空有不二的道理,便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包容心

 


 

  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不但要包容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人, 还要包容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如果画地为牢, 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划分清楚,就会出现厚此薄彼的偏见。人们一旦固执己见,就会发生争执和冲突。如果一个人可以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的境界,不但可以容纳亲戚朋友,也能够容纳意见不同的人,更能容纳不同种族的人,便能够享受到大同世界的美好。

 

  佛法的修行中有五个不同的修证果位,即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佛教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不同的佛法,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我们应该尊重每种宗教信仰和各国的风俗习惯,世界的文化才会因为多姿多彩而美丽灿烂。

 

  人心应该像大海,容纳百川,不择细流,人的心量增大,福报就会增大。如果一个人犯有夜郎自大的毛病,看不惯所有的人,他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做人需要知己知彼,悉性同居,替别人着想,理智客观地感受别人,理解别人。不要骄傲,常常内省,生惭愧心,虚心学习,改善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心中的佛性就会发光发热,照耀人间。

 


 

结 语

 


 

  学习宗教不应只是停留在信仰的层次,要去学习它的教义,思维和领会它的精神,并且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使宗教的教理富于生命力。我将佛法介绍给大家,是希望大家了解到佛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学习佛法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开心快乐,自在解脱。我也希望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要有门户之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虽然形式不同,说法不同,但其导正人心的目的是一样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画地为牢,自赞毁他,便失去了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