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缘

 

发布: 2016-02-21 09:33:44   作者: 达义大和尚   来源: 本网讯   

 



 


 

(图)达义大和尚

 


 

  人生离不开一个“缘”字,正如佛书中说:“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损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 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为怀修佛缘。”

 


 

你我相识即有缘

 


 

  《杂阿含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法启示我们,宇宙现象界中,没有孤立存在的生命和事物,彼此都是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互有关联的依存。因此,在待人处世当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周围所遇到的人,都是前世今生结下的缘,才有相识共叙的缘分。例如,无论与生育我们的父母、启迪我们智慧的师长、缔结姻缘的夫妻、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和兄弟姐妹,乃至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交往, 彼此都是“缘分”,才能共住、共事或相识。所以,在我们生命当中,“缘分” 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缘,既然与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密切关系,我们应当对“缘” 的道理,有些认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不管我们从事哪一行职业,或者是在人生旅途担任何角色,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我相信就算再有才华的人,做起事来都会觉得很辛苦吃力,孤独无助。相反的,有的人在社会上做事很成功,到处受欢迎,这都是取决于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否与人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随时随地用慈悲心和欢喜心去关怀别人,除了财、法两种布施与人结缘外,乃至一句问候、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等,都能为大家广结善缘。

 


 

面带笑容结人缘

 


 

  我相信大家到寺庙,看见笑脸迎人的弥勒佛俗称“欢喜佛”,便会感到无限的欢喜,心开意解。因为弥勒佛笑容可掬,能给人欢喜,所以,我们要见贤思齐,学会面带笑容。但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笑是要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地笑, 而不是俗语所谓“皮笑肉不笑”那种虚伪的笑或者是狡猾的奸笑。唯有发自内心真情的微笑,才能令遇到的人感受到快乐,以至皆大欢喜。

 

  我们平常要保持笑容,不要老是板起脸孔表现得很凶的样子,这样的表情会吓跑了别人,让人不敢与你接近。特别是做生意的商人,更要脸带笑容,生意才会兴隆。比如说,我们去一家店铺,一进门,如果售货员满面笑容表示无限欢迎,并不厌其烦介绍各项商品,温馨的服务令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留下良好的印象,日后便很自然地会想再到那家商店去,而且还会介绍给亲戚朋友知道。除了商人需要面带笑容去服务客人外,其实社会各阶层人士,与人相处时,都要学会“向别人微笑”,广结善缘。所以说笑脸迎人,无形中是等于送给别人一份最受欢迎的礼物了。

 


 

布施欢喜种善缘

 


 

  若要得到善缘,就要学会付出,不要老是想占别人便宜,而要学会给人方便, 给人欢喜。一般而言,太小气的人,交不到好朋友。因为正常的友谊是建立在互利互助、甘苦与共的基础上。正如俗语有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佛教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也教导我们凡事都要把利益与别人分享;反之,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只知道从别人那儿得到利益,便不容易种下善缘,尢其是经商, 难免会得不偿失。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与客户交往时必须本着互惠双赢的理念,要顾及彼此各方面都要有利可图,生意才能长久,业务才能拓展得大。“布施”是用金钱、物质和善言去利益他人,而“欢喜”是要以无我的胸怀去随缘赞叹、随喜功德。

 

  为什么要“随喜功德”?因为有些人看到朋友婚姻美满,便心生妒忌;或者看到别人找到份好工作,买了大的房子,心里便不好受,这样的人一定会活得很痛苦。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家庭或事业上有成就,或者是他人在生活条件上有所改善的时候,应该要随喜赞叹,为别人幸福的生活而欢欣,切不可以心生嫉妒。

 


 

你对我错相惜缘

 


 

  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在佛经里,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学会“你对我错” 的哲学。凡是遇到有过错的事情,自己坦然承担,不要推卸责任,本着这个原则, 定能与人和睦相处。如果互相谦让,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冲突与争执便无从生起。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常有摩擦和争吵呢?因为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对,别人永远是错”,这种观念是导致不能谅解别人的主要原因。特别在夫妻关系方面,婚前男女在谈恋爱时,大都感情融洽,互相包容迁就。但到婚后生小孩子后,问题便开始出现了。太太要在家照顾小孩,打理家务,丈夫整天忙于工作赚钱养家,彼此开始斤斤计较,常常吵架,但又要生活在一起,这种“怨憎会苦” 的生活,哪有幸福快乐可言?古人有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要珍惜彼此相识的缘分,互换立场,多为别人想一想,时常检讨自己,彼此互相尊重,生活才会愉快。

 


 

损我逆我消孽缘

 


 

  释迦牟尼佛说一个人顺心如意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现前,对自己不利时也要冷静应对,多加反省,说不定现前的灾难是消除宿世的孽缘。人生在世, 凡事均有因果。因果可以追溯到昨天、上个月、去年甚至上一世、无量世以前, 因为生命是永恒的,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人的一生只是无限生命中的一环, 我们现前的这个身体,是这一期生命的果报身。人的美丑、顺逆都有前因后果, 丝毫不爽。如能在接受现实果报的同时,还能自我觉醒,评估自己,掌握时机, 奋发图强,才称得上是一位有福报之人。有时逆境现前,表面上自己损失很多, 其实不然,也许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智慧。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生老病死了尘缘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缘灭,迁流变化的。因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心念有生、住、异、灭; 人有生、老、病、死。这些变化过程皆具体地显示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道理。

 

  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探索生命流转的缘起,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云:“以何因缘,而有老死……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每一个人降生到世间,不是全无原因。生死流转是从因缘生,此因缘分为十二个阶段,名为十二因缘或称为十二缘起。缘起是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缘起的名称是:

 

  一、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根本);二、行(造作诸业);三、识(业识投胎);四、名色(虽有胎形六根未具);五、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六、触(出胎与外境接触);七、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八、爱(对境生爱欲);九、取(追求造作);十、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十一、生(再受未来五蕴身);十二、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因缘包括起惑、造业、苦果等三世因果,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皆因众生一念无明而有生、老、病、死。生命的流转,以无明始,以老死终。老死只是这一期生命的终止,但却是另一新生命的开始。正如在《心地观经》中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不断地在惑、业、苦中轮转变化。如果能在生、老、病、死中觉悟人生真相,返妄归真,照彻本源,便能了却尘缘, 超越生死,自在解脱。

 


 

果报好坏皆因缘

 


 

  从佛教的观点来说,认为凡事必有因缘果报的道理在里面,好因好缘没有突然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任何事情都有他们的前因后果。

 

  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各人自己的因缘果报,这种果报就是佛教所讲的业力。业力有共业和别业之分别。

 

  什么叫做共业呢?

 

  共业是大家共同的业因,一起感受到的环境。比如说,我们同住在多伦多, 共同享有加拿大的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并且享受到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这里不但空气新鲜,而且国家相当稳定繁荣。

 

  什么叫做别业呢?

 

  别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共业中,各有不同的果报业力。比如说,大家都居住在加拿大。虽然彼此的竞争力是平等的,但有的福报不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但工作繁重,薪酬也很少。相反的,有些人很幸运,当心里想找一份工作时,工作机会便很快来临,不但薪酬高,而且工作又轻松, 这就是每个人的果报和别业各不相同。

 

  再举个例子来说, 虽然有些人毕业于同一名校,但工作机遇却都不一样,并且有时会发现学校的高材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反的,有的成绩不好的同学却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说明了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会有福报,有福报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佛在佛经中曾教导我们说,人要福慧双修,才能具备福德与智慧。如果只有慧而没有福,虽然博览群书,通经达论,但福报依然是有限的;如果只有福报而没有智慧,就会像有些人享尽荣华富贵,但却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因此,佛陀教导其弟子们说:“有福无慧,如同印度大象,身上挂满了璎珞; 有慧无福,犹如罗汉托空钵。”如果我们明白佛陀所说这种果报好坏皆因缘的道理,便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前的一切果报,并能积极进取,积累更多的善因, 为将来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慈悲为怀修佛缘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跟佛有缘分呢?就是要有慈悲心、布施心来关怀一切众生。要以恭敬心尊重每一个人,并相信他们都是未来佛。因为从佛教观点来讲, 不论是男女、老幼、穷富、智愚,人人皆有佛性,所以就本质而言,人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男女、穷富、智愚以及高低之分,只是外表,一个假相而已, 本质是平等无差别的,因此对任何人都要尊重,不可以轻视。

 

  在《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曾说:“下下人也有上上智”,故不可以貌取人,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不单要把任何人当作未来佛,同时更要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亲人。以佛教三世因果而言,我们现在周围一切有缘无缘的人, 前世或者是过去无量世中,可能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只是在转世之后, 彼此有隔胎之迷而不再认识而已。就好像老朋友多年不见,忘记朋友的名字一样。其实每一个人能够降生到人间来,都是具足相当大的福报才能得到人生,希望大家彼此珍惜“缘分”,广结善缘,和平相处,共同分享幸福愉快的人生。

 


 

结 语

 


 

  人生难得今已得,既得人生,又能与他人相识,这都是多生之缘。古人道:“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大家能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同事、同学乃至亲朋好友都是缘分。大家要取长补短,悉性同居,特别是夫妻关系更要互相体谅,珍惜今生难得的夫妻缘分,这样生活才会更幸福和欢乐!

 

  佛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可能是一种善缘或逆缘,但不管是什么缘,我们都要去面对它,认识它,最后才能转逆缘为顺缘,转恶缘为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