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无碍

 

发布: 2016-02-24 18:24:16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转载   

 


 

  “圆融无碍”含有很深的意义,“圆”的意思是智慧圆满,待人能够通情达理,做事能够进退随缘。而“融”的意思是融洽,融洽以后才能得和谐。我们要时常反观自问:我在公司、家里或者是在寺庙团体里,心里能否保持和谐、平静?人际关系有没有冲突和矛盾?待人接物是否能够不计较得失,不起争吵烦恼?若有这样的大智慧,我们心里便会感受到安详、自在、解脱,并能体悟到殊胜的寂静境界了。

 

  有些朋友告诉我,有时候,他们心里常感到不舒服,想不开,很迷惑痛苦。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佛教的观点来说,凡夫有很多习气和杂念,因此无法达到圆融无碍的和谐境界。凡夫俗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有很多障碍和敌对,常抱有你输我赢、你败我胜的心态,因而便有冲突和摩擦。

 

  佛教主张要圆融无碍去待人处世,唯有具足这种大智慧,才能够融入到不同的团体去,平和地与每一个人相处,理智地去处理每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常思己过,检讨自己的缺点,改恶从善。有这样修持的人,自然与任何人都能和谐共处,不令别人生烦恼,从而免除了人生的八苦之一“厌憎会苦”。因此听经、闻法、诵经、拜佛、念佛、修禅等,能令大家拥有这样的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大家对世间所有问题都能看得开。

 


 

看破、放下、自在

 


 

  有人问倓虚老法师,如何得大智慧?他说:“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很重要,因为它是智慧人生的一种表现。“看破”是要用智慧来观察世界万事万物是生灭变化的。佛陀看世间万物,正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事物都是生灭法,都是变迁无常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如果能把世间的一切法观想成梦幻泡影,那么当烦恼来时,就能看得开。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因此烦恼会来亦会去。换言之,一切烦恼都会有消失的一天,这就是一种观照的智慧。

 

  凡夫为什么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呢?就是被假有缠缚着,常根据自己的偏见来看这个世界,对事物真相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常要读诵《金刚经》,经中述说很多道理,简而言之,不外倓虚老法师所讲的“看破,放下,自在”这句话。

 


 

超越得失,灭除烦恼

 


 

  世间一切名、闻、利、养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尘劳,不是可以永久拥有的,而只是暂有。所以我们若能看得透,便能放得下,烦恼亦没有了。以上都是有关“圆融”的道理,至于“无碍”的道理又是什么意思呢?

 

  无碍的“碍”是一种阻碍、妨碍。人若有阻力时,便不得自由。

 

  什么东西让我们有阻碍呢?就是有患得患失的心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 都担心会失败或不成功。这种得与失的计较,在我们心里就是一种障碍,它阻碍了我们发挥出更好的潜能。

 

  其实,在佛教而言,结果的得与失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做事的态度和过程。因为凡事的得与失,谁都无法确定。所谓“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虽然很用心去做某一件事情,并希冀得到成果,但未必可以如愿以偿。

 

  中国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代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缘条件的结合。举例而言,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儿女,总是希望他们长大后很听话,就读名校。这个希望本是好的,但若考不上名校,就会很失落。这样的心态就有挂碍。如果能好好地去安慰小孩子,鼓励他们不要失望和灰心,因为日后还有许多机会去尝试,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结 语

 


 

  综上所述,迷悟就在一念之间,人生若能超越得与失,便可心无挂碍,灭除烦恼。《心经》有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观自在菩萨得到大智慧、大自在。因为无挂碍故,究竟涅槃,便是圆融无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