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要义(四十六)

 

发布: 2018-05-01 20:37:19   作者: 达义法师   来源: 本网讯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这个波罗蜜是在六波罗蜜里面其中一个修行的方法,叫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就是当你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释迦牟尼说「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如果你有一个忍辱波罗蜜这个相的话,那你就有执着,那么你就有分别,有了分别的话,那么你就会有分别:能忍辱的是我,那么被什么样的东西来欺压你,那么有这个相,就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那么你就有烦恼。

 

  当我们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离开了四相,你才能够真正做到忍辱波罗蜜,人家欺负你,讲一句什么话对你不利,或者是叛逆然后做什么呢,你心无所著,心无所住,离开一切相,你才能真正如如不动,如果说你有所著,有所执着,那么你绝对忍不了,一个人的忍耐用凡夫的思想,凡夫的气量,忍耐性是有限度的,一个人忍到一定程度,他受不了,他就发脾气,发疯发狂了,这就是我们凡夫的相,因为我们凡夫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

 

  在《金刚经》里面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你要修到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来修这个忍辱波罗蜜,那么你才真正做到忍辱波罗蜜的智慧,所以这个佛,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罗蜜悟道,释迦牟尼佛他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都常常以忍辱波罗蜜来修行,到最后悟道,那么虽然每天都在修忍辱波罗蜜,不见有忍辱波罗蜜可得。如果说我佛陀现在修忍辱波罗蜜,那这个就不叫忍辱波罗蜜。同样道理,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说,我的功夫是世界第一,那这个人绝对不是世界第一的功夫。真正最好的,修到最后是非常谦虚的,那么才是最好的。如果释迦牟尼在世间修忍辱波罗蜜,如果他有这个忍辱波罗蜜可得,那么他就不能得到忍辱波罗蜜的实相。所以这个里面,不见有忍辱可得,证忍辱波罗蜜的实相,是名忍辱波罗蜜。

 

  这几句话真是非常有哲理,非常符合逻辑思维的,非常耐人寻味的。有的人听起来好像觉得怪怪的,好像觉得有冲突,有矛盾,或者觉得很难;其实,如果说有一天真正了解《金刚经》里面道理,按照《金刚经》去受持,慢慢去体悟,你会觉得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法,是一个无上什深微妙之法,不是世间的法,世间的法都有落入歧见,都有局限性的,唯有这个佛法才是广大无边的。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所以说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就是菩萨对世间所有一切相都不能去执着它。这个离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应该不执着任何一切的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当你在修行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你不要预设立场,不要有目的,不要有所求,不要有执着,不要执着我现在行菩萨道。

 

  某某人现在在帮一个什么人,帮了多少钱,花了多少时间,然后希望你做什么,这是有所著。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说「菩萨应离一切相」,要离开一切的执着之相,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读到这里,要所有体悟,要有所启示,我们在生活当中,当我们要帮一个人,我们量力而行来帮忙,我们能够帮忙人家的话,尽量帮忙他,但是不求回报,不要执着我现在对你好,希望你有一天,你要对我好。你有这个希望,有这个执着的话,那么以后你会很痛苦,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求你就变得很被动,有一天这个人发达了,他不回报你,你的心里面生起嗔恨心,你就会觉得灰心。本来帮人是一件好事,可是因为你没有般若智慧,你有所执着,有着这个相,到最后把帮人家的好处变成一种烦恼,一种痛苦,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应该住在这个色法,来生起这个菩提心,我们也不应该执着声音,或者香,或者味道,或者接触,或者法来生这个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所以应生无所住心,我们生起菩提心应该无所住,无所著。佛教里面说「平常心是道。」当我们做任何东西,用这个平常心来对人对事对物,那么你就不会有以后的烦恼痛苦,所以叫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如果你这个心有所住,有所执着,即为非住,那么就不是住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