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信仰与人间生活
——以九华山僧尼为例

 

发布: 2017-06-08 20:53:18   作者: 释慧庆   来源: 本网讯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安徽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 释慧庆

 


 

  在中国佛教的诸佛菩萨信仰中,地藏信仰更为彻底地被中国化,与中国人、特别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融合,呈现出极为生动而丰富的人间性。九华山作为地菩萨道场,也是海内外地藏信仰的核心。历代九华山僧尼,成为地藏信仰最为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把地藏信仰落实于佛教修行和平常生活。在中国佛教坚持走“人间佛教”之路的当下,九华山僧尼进一步将地藏信仰圆融于“人间佛教”,使地藏信仰在人间生活中更放光彩。

 


一、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形成

 


 

  地藏信仰是随着佛教大乘化运动而产生的。地藏之名最早见于西秦年间译出的《罗摩伽经》中。唐朝初年,又产生了《大方广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唐朝高僧于阗沙门实叉难陀翻译《地藏菩萨本愿经》, 玄奘大师重译《十轮经》后,地藏信仰遂广为传播,在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出现大量地藏造像。

 

  金乔觉(696—794),又名金地藏,新罗(今韩国)王族。719 年, 渡海来唐,卓锡九华。唐贞元十年(794),金乔觉99 岁,忽召众徒告别, 跏趺圆寂。众人函收其骨,呈现诸多瑞象:“趺坐函中,经三周星,开将入塔,颜亦如活时;舁动骨节,若撼金锁。”(a) 众信徒根据《十轮经》所述,认定他为地藏菩萨示现。

 

  金乔觉在九华山的示现,让中国百姓对地藏信仰有了明确的对象和皈依。于是,九华山名声远播,以地藏信仰为主要内涵的九华山佛教大兴, 寺庙纷纷建设,拜地藏者日众。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初步形成。

 

  至宋代,九华山佛教更加兴盛,朝廷多次赐额,有宗杲等高僧卓锡,更有王安石等文人墨客游山,以诗记之,九华道场名声更显。

 

  明清两朝,是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的巩固时期。两朝皇室大力扶持九华山佛教,明神宗两次颁《大藏经》,清康熙帝御书“九华胜境”,乾隆帝御书“芬陀普教”赐九华山等。九华山进入佛教最兴旺时期,最终使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地位坚固不移,也跻中国身佛教四大名山之列。

 

  九华山借地藏信仰而名声显著,地藏信仰也因九华山而传播天下。

 

  “地藏护持震旦,化洽无穷。”(b) 对地藏的崇拜,较早就出现于中国,并由中国东传日本与朝鲜半岛,但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二、地藏信仰的主要内涵及其对人间生活的关注

 


 

  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付嘱,出现于佛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化六道一切众生后始愿成佛。《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无量劫以来便发心,要在秽恶世界度众生。越秽恶的世界越要去,越苦恼的众生越要度。他以僧人金乔觉的形象示现人间,为人间众生树起修行的楷模。他有血有肉,和众生无异,使世人感到更为亲和,更具有效仿性。故地藏信仰与人间生活是紧密相联、息息相通的,对人间众生离苦得乐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需要众生落实在日常修行和生活中。千余年来,地藏信仰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不断焕发出中国人身上的正能量,改善、改变着人间生活。

 


 

1.救赎的大愿

 


 

  《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地藏菩萨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他发下伟大的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也是地藏信仰的核心。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罪报多而难度,也意味地藏菩萨成就佛果远无尽期。这种救赎的大愿不是一般的稀有和伟大。在现实世界,苦难众生希望得到地藏的救赎。而地藏作为幽冥教主,更受到世人的敬畏和信奉。幽冥世界广泛盛传于中国人的心中,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人们无不希望得到救赎,地藏菩萨成为世人得以救赎的希望和寄托,给予世人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2. 牺牲的精神

 


 

  地藏菩萨还有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了救赎众生, 还要准备随时牺牲自我。地藏信仰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博大的牺牲精神, 也正是佛教所一贯提倡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即克服人的利己的欲望和本能的冲动所支配的主体性,要与以这种主体性为基本的其他一切人的共同利益相协调,进而对所有的人施加更加广泛的慈悲受怜,争取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地藏菩萨的这种救赎的大愿、牺牲的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国人,为了救国救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广度众生,不惜自我受苦受难。

 


 

3. 安忍的品质

 


 

  释地藏之名:地是大地,地能担当一切,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难行苦行。藏是含藏、伏藏义,谓菩萨像大地一样,能含藏种种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这种安忍与静虑,与佛教六度中的“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含意是相同的,但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救赎众生、牺牲自我是地藏地菩萨的大愿,而安忍不动、静虑深密则是地藏菩萨的品质。具备地藏菩萨的这种品质,是成就人生、成就道业的基础。

 


 

4. 伟大的孝道

 


 

  地藏菩萨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法中,身为婆罗门女,因母信邪, 堕在恶道,而想挽救母亲。承佛慈力加被,知亡母堕在无间地狱受苦,即“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寺”( c),不但亡母得脱地狱之苦, 连当时在无间地狱中所有罪苦众生,同时俱得超生。婆罗女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前,立誓发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d) 由此也可知,地藏菩萨的孝道,不仅是对父母之小孝, 更是对众生之大孝。行孝道,亦是地藏信仰的重要内容。

 

  地藏菩萨的行愿和品德不可说尽,不可思议,以上所说,不可择其主要者。因为地藏菩萨在人间行持,自然更适合众生在人间行持。众生依此仿效和行持,必能离苦得乐,度到彼岸。

 


 

三、九华山僧尼对地藏信仰的弘扬和践行

 


 

  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离不开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民间信仰的推动、文人墨客的宣传等多种因素,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历代九华山僧尼以地藏菩萨为效仿,以坚定的信念和笃实的修行对地藏信仰的弘扬和践行。由于地藏信仰具有的丰富而生动的人间性,也使得他们在自我的修行和对佛法上的弘扬上更注重与平常生活的结合,与社会的结合,这也成为九华山佛教的特有风范。

 


 

1.只为普度众生而不为自我

 


 

  地藏菩萨以新罗僧金地藏示现于世,以弘誓大愿开始了对佛法的行证。他像佛祖一样,放弃了皇家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渡海来华,几经辗转,来到九华山,住山洞,终日趺坐,靠食观音土和黄荆为生。他的这种精神首先感动了以诸葛节为首的九华山人,度化了闵公父子等。这种真实可见的对地藏信仰的信持,为后来九华山僧尼作了示范。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就是闻《地藏经》而出家,此后力弘地藏法门,并著述多种阐扬地藏法门。当代高僧,也是我的师父仁德法师于1957年到九华山参拜地藏菩萨,深受地藏信仰的感召,从此留在九华山,立下“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之大愿,一生苦修,戒行过人,为地藏道场的兴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面对魔障的大无畏和勇于牺牲

 


 

  在九华山,涌现出了许多为法忘躯、能行能忍的高僧大德,面对魔障,表现出如地藏菩萨的大无畏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宋代,宗杲禅师在建炎二年(1128)朝礼九华山,并在化城寺传临济宗。他爱国爱教,不畏强权,因反对秦桧而获罪,被夺衣牒,充军到衡州。明僧海玉,万历年间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上结茅而居,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往生后肉身不腐,感化无数众生,并得到皇家敕封。……

 


 

3.甘于在艰苦与平凡中成就修行

 


 

  九华山僧尼以苦行而闻于世。他们大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僧尼,就像当年来华的金乔觉一样,住在山中石洞、茅蓬,于极其清苦的生活中修行悟道,其中不乏成就道业者,而载于史册。清僧洞庵,曾住九华山伏虎洞20 余年,后开山建甘露寺,常以斋粥接待云水僧人,十余年如一日。清僧常恩住甘露寺,在香积寮烧火、砍柴,干苦杂活。几年后,自愿到寺外路边的亭子里烧茶水,无偿向朝山者提供方便,其圆寂后肉身不腐。当代僧大兴和尚在百岁宫领水头之职5 年,任劳任怨,受寺僧敬重。后迁至九华山后山双溪寺,放牛20 多年。就是这样一位在别人看来貌不出众、甚至有些疯疯傻傻之人,最终也成就肉身。他的一句“好人好自己, 坏人坏自己”,可谓道得佛法的真谛,为世人所传诵。

 


 

4. 对地藏孝道的深刻解读与宣扬

 


 

  从古至今,数不清的僧尼在九华山诵《地藏经》,讲《地藏经》, 特别是宣讲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为孝道在社会上的推行起到了独有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合、家庭的稳定。他们更是奉孝的典范, 而他们奉行的更是对众生的大孝。当代比丘尼仁义师太于1983 年朝礼九华山,发愿如地藏菩萨普度众生,她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经常为人施医送药,诲人不倦。示寂后肉身不腐,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当代比丘尼性妙,常住中闵园香山茅蓬。她持戒精严,专修净土,自食其力。她远离尘世,70 余年未下过九华山,30 余年未到过九华街。90 余岁高龄仍天天拜佛,是九华山佛教界公认的当今净土宗大德。

 

  在九华山佛教史上,涌出了众多的著名僧尼。其中一些人,住世时并无什么名气和学识,甚至行为怪异,而他们靠着对地藏信仰的信念, 依地藏信仰去修行,在平凡的生活中证得妙果。肉身菩萨的不断出现, 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以来,在一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 尊。我以为,这正是地藏信仰在人间生活中产生的、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

 


 

四、在“人间佛教”时代,让地藏信仰更加深入人间

 


 

  上个世纪80年代,赵朴初居士正式提出把“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人间佛教”是对中国传统佛教“非人间”的纠正,要让佛教进一步回归人间,重视人间生活的改善和人伦道德的教化,努力建设人间净土。在佛教诸多的宗派和信仰中,地藏信仰极为贴近人间,贴近生活,教导世人要发大愿,要孝敬父母,要关怀普度众生。故我以为,地藏信仰在推行“人间佛教”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当下,中国佛教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担负着新的使命。“应当继续推进‘人间佛教’的实践,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思想智慧!” ( e ) 当下的九华山僧尼正以“人间佛教”为引领,让地藏信仰更加深入人间,为中国的进步、世界的和平、众生的安乐而贡献力量。

 


 

1.始终以地藏菩萨作为效仿的楷模,发扬大愿和牺牲精神

 


 

  我的师父仁德法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在九华山刻苦修行40余年,心中时时升起对地藏信仰的恭敬。在他年迈体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为进一步弘扬地藏信仰,他发下大愿,建造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为此他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为法忘躯,最终累病而往生。如今,他的大愿已经实现,这尊庄严无比的大铜像屹立在九华山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之一,成为九华山国际性佛教道场的标志性景观。我们将以地藏菩萨和师父为楷模,为普度众生的事业精进不止。我们九华山僧尼在加强九华山建设的同时,还帮助一些佛教不发达地区建设寺院数十座,仅我本人就在九华山外建设寺院八座,努力去光大如来家业和地藏事业。

 


 

2.进一步在艰苦与平凡中加强熏修,树立良好的道风

 


 

  当今的中国社会很多人较为浮躁,金钱、名利等各种欲望横流。但在我们九华山,众多的僧尼不为所动,把念佛修行落实于平凡的每一天生活中,还带动着数不清的信众坚定信念,自度度人。以九华山闵园为例,闵园在回香阁到天台峰的路上,有20 多座如民居般的尼庵,索道站改建后,这里香火少了许多,增多的是几分清净。数十名比丘尼在这里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于种菜、摘茶等事务中礼佛诵经,以身诠释着佛法和地藏信仰,展示着九华山佛教的良好道风,

 


 

3.发扬慈悲济世优良传统,参与人间关怀

 


 

  慈悲济世是九华山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地藏菩萨普度众生的行持体现。全山僧众一直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仅以2016 年为例: 1 月,九华山佛教协会为池州市特殊学校捐款5 万元;7 月,九华山佛教协会班子成员分赴东至、石台、贵池、青阳等洪灾区捐赠110 万元;9 月, 举行了“2016 年度九华山佛教界‘宗教慈善周’”集中捐款仪式,现场募集善款300 余万元;端午中秋佳节之际,宏学副会长还组织对全山70 岁以上年老僧尼进行慰问。此外,我个人还为安徽省庐江县关心下一代事业两次捐款30 万元; 对庐江县同大镇东湾村方自良大病困难家庭捐款20 万元。

 


 

4.做开展文明燃香和生态寺院建设的表率,建设人间净土

 


 

  近年来,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佛教界在促进社会和谐、宗教和睦、人心和善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佛教进一步规范全国佛教场所燃香、放生活动。早在2009 年,九华山被列为全国首批推行文明燃香的十个试点单位之一。2014 年全面实行文明燃香, 经过三年多的工作,现在文明燃香、建设生态寺院在全山逐渐形成共识, 广大僧众和信士都能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以前烧大香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使九华山真正成为殿宇巍峨、佛像庄严、环境幽美、道风清净、四众和合的人间净土。

 


 

5. 坚定和弘扬地藏文化,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当前,中国上下正在努力发掘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要求我们中国佛教徒“以崭新的姿态传承、弘扬中国佛教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慈悲无我的精神力量。( e )”弘扬佛教文化, 人才是关键。九华山僧尼有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民国有月霞、容虚等名僧在九华山办学。改革开放以来,由仁德法师亲手创办的九华山佛学院,曾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人才,由于多种原因,于2007年停止办学。新一届九华山佛教协会把佛学院的复学列为头等大事,去年年初,这件事得到上级的批准,在大愿文化园边重选院址。去年9月,举行了佛学院二十五周年校庆暨恢复办学典礼。九华山地藏文化研究也蔚然成风,成立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会;上禅堂的禅修会每年举办五期,培养学员3000余人次;民国月霞法师所办“华严大学”所在地翠峰寺,正积极组建华严学会,弘扬华严文化。

 


 

6.加强佛教国际文化交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地藏信仰的智慧

 


 

  赵朴初居士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中,包括发扬三个优良:第一是农禅并重的传统。第二是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第三是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 f ) 这三个传统在九华山是发扬得较好的,前两个传统在前文已有阐述。关于国际文化交流,在新时期的九华山一直方兴未艾。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仁德法师就多次组团或随团出国访问或弘法。随着开放的深入,这种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有九华山僧尼走出去,也有国际友人走进来。由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也很活跃,九华山借助书刊、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在世界上名声远播。今天,本人又荣幸地来到加拿大,与国际佛教界进行文化交流,我相信,地藏信仰一定会为解决全球性让人类困惑的诸多问题贡献智慧。

 


 

结语

 


 

  当今末法时代,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且退缘多。实现地藏菩萨之大愿,远远无尽。作为佛之子、地藏之子的我们,当以菩萨之大愿大行、大慈大悲为楷模,精进行持不止。我们要高举爱国爱教和人间佛教大旗,加强九华山的建设,进一步把地藏信仰弘扬和落实在人间生活中,让地藏信仰之光从九华山上普照到全世界,普照到每个人的心灵。

 


 

  引用:

 

  a  (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

 

  b  (唐)法琳:《辩证论》 卷5。

 

  c  《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

 

  d  《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

 

  e  学诚法师:《新时期,新使命,新担当——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f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