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信仰与人间生活
——观音菩萨教化世间众生的因缘

 

发布: 2017-06-08 21:22:12   作者: 理 证   来源: 本网讯   

 


 

中国佛学院教务处主任 理 证

 


 

前言

 


 

  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影响最大的菩萨,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便前往救度,所以便被世间人称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佛教信仰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慈悲心,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果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在佛教众多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信徒当中,观世音信仰极为普及,浙江普陀山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中国佛教极为强调慈悲心,认为慈悲心才是佛法的根本。观世音菩萨恰好具备了这种特质,佛经中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佛法如在掌中。慈悲心人人都有,而没有观世音菩萨的广大,佛教徒以观世音菩萨为榜样,通过不断修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充分发挥各自的慈悲心,用以救济苦难,广度众生。我们信仰观音菩萨,不仅在形式上敬仰崇拜,乃重在内在的心理层面上,精神层面上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以观音菩萨为信仰对象,更加重要的是以观音菩萨慈悲心为心,以观音菩萨愿力为愿力,以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愿为心愿,使人人都成为观音菩萨。同时如果人类社会人人都能信奉观音菩萨,以观音菩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使人类社会互敬互爱,自尊自贵,增进人类自主文明积极向上的信仰精神,必将能为人类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安宁。

 


 

一、观音菩萨示现世间的因缘

 


 

  观音菩萨,究竟是什么地方的人?观音菩萨的籍贯在哪里?观音菩萨以何因缘示现于世?根据佛教经典的介绍,菩萨本来是过去久远劫以前,在他方国土成就佛道,圣号“正法明如来”。现在长期住居的籍贯, 是设于离我们这个世界,远于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世界,地位是辅佐阿弥陀佛的大菩萨,将来继承阿弥陀佛的宝座,号称“普光功德山王佛”。这位伟大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对我们世间的人来说,却是特别的有缘,所以示现菩萨身于世间,尤其在中国随缘行化道场,处处皆是,所以大家称为“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省南海舟山群岛,现在的普陀山被视为观世音菩萨长期驻锡的根本道场。为什么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呢?因缘是这样的: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留学僧慧锷法师,在中国留学结束后回国时,特别在五台山迎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圣像到日本供养,产生教化日本众生的深切愿望。他日夜兼程,到达普陀山附近海边,趁着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急切地登船起航欲返回日本。但是,船航行至经过新罗礁的地方,突然间大海中掀起了风浪,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大海中涌现出无数的铁莲花, 布满航道,挡住了他的去路,船无法航行达数日之久。在这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只好将观音菩萨请上小岛,借用张渔翁的茅蓬安住,经过了数日后,选择了一天风平浪静的时辰,准备再次起航时,未曾想到铁莲花又布满了海面,阻挡了去路,不能前进。这个时候,张渔翁对慧锷法师说:“您既然日本回不去了,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寺院安住,供奉菩萨不是同样弘扬佛法吗?”于是慧锷法师就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寺院,称为“不肯去观音院”。后来形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成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也就是观音菩萨常住在中国南海舟山群岛的因缘。

 

  又如《观音慈林集》记载:“时鞞瑟胝罗居士, 告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 于此南方有山, 名补怛洛迦(华言小白华树, 山多此树,香气远闻故, 在南天竺海滨,旧云普陀是也)。 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即说颂言: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徧满,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辞退而去。 至于彼山,见其西南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 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观音慈林集》,《卍续藏》第88册,第81页上。)

 


 

二、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的分部体系

 


 

  根据民众信仰的区域来看,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一)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中国汉传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显教与中国文化对话而形成的,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显教的成分;(二)藏传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体系,主要流传于西藏、内蒙古、四川、青海等广大地区,它归属于正统的藏传佛教范畴,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密教同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化对话而形成的,以印度大乘密教的成分为主体; (三)中国民间的观音菩萨信奉部分,如马祖、观音娘娘信仰等,主要流传于汉族的广大民间地区,它归属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不为正统佛教所认可,是印度以显教为主体佛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对话而形成的结果。在这种观音信仰体系中,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的转化,成为一种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观音菩萨信仰体系。

 


 

三、观音菩萨信仰与人间生活的因缘

 


 

  我们生活于世间 ,经常遭受天灾人祸的种种苦难,当无情的水、火、刀、兵、病、孤等等侵害之时,令人发出痛苦挣扎求生祈命的呼救声,一直总是不断的。观世音菩萨,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深入聆听,寻找世界上一切苦难的呼救声音。世上所有的男女老少,凡遇到灾难的危急时刻,只要诚心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请求救助,观世音菩萨就会即时观察到你的苦难,听到你呼救的声音,以大无畏的精神,用适当的化身,救你脱离苦难。正如《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若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身。”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 册,第56 页上。] 观音菩萨圣号的含义, 就是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观世音又称观自在,唐朝著名的佛教学者玄奘法师,在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将观世音译为观自在。观自在称号的含义,就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世界上一切物质、一切精神都不能妨碍他的行动,更不能动摇他的信心;并且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观察了解得非常深入透彻,因此在自我修持和普济众生时都运用十分自如,无所障碍。

 

  观音菩萨信仰是体现大慈大悲的一种理念,其慈悲特征有三:(一) 现实性,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能解救众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满足众生现实中的种种愿望要求。(二)随类行,观音菩萨随类度化,对于世间所有众生,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贤愚,随顺众生的类别,不断变换自己的形象,开示教化,度脱苦难。(三)融通性,观音菩萨的应化形相千姿百态,如多首、多臂、多目、千手千眼等。千手是象征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世间的所有众生在同一时间祈求观音菩萨,菩萨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救济世间的一切众生。千眼是象征观音菩萨的无限智慧,他能同时知道世间的众生对他发出各种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方法予以救济。

 

  观音菩萨的信仰在东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佛教徒中和民间信仰之中极为普遍深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对其他菩萨的信仰。所以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集中地表现了菩萨对众生平等的深切关怀。因此说,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根本信仰。

 


 

四、观音菩萨慈悲与人生的愿望

 


 

  大乘佛教尤其是观音菩萨的慈悲理念,是维护人类生存的一种智慧体现。也与我们社会提倡的价值、道德、精神有相同之处。观音菩萨的慈悲理念和人为精神内涵是丰富的,也可以说是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人本思想与人道主义。佛教慈悲观念的提出,主要是缘起于对人类局限性的反思,对人生生命脆弱性的关切,对人生苦难的忧患。这种以人为对象,以人生解脱为本位的人本思想,与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特征,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相会通的,和现代社会提倡民生理念有相互一致之处。

 

  (二)佛教的慈悲观念以利他为原则,强调要有利于他人,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致力行善,这与我们提倡的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一切以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相一致。

 

  (三)平等是佛教慈悲的思想基础,慈悲是平等的道德体现,佛教主张人与人的平等,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平等,强调对他人,对其他生命主体性的尊重、关怀以致敬畏,这与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博爱、民胞物与”是一致的。这样观音菩萨的慈悲思想也就紧紧相应了各类众生不同的诉求,不同的愿望。

 


 

结语

 


 

  当今之世界,多有纷争,甚至战争,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若能称念观音菩萨圣号,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融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世间的战争,拯救世界人类的不幸,并给予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因为观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悲心拔苦,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悲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的慈悲愿力,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

 

  人类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我认为人类社会若能将菩萨的信仰、菩萨的慈悲、菩萨的智慧、菩萨的精神善用于人间生活之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必将有助于菩萨慈悲理念的弘扬,进而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发扬团结和互助有爱的精神;有助于实践无私奉献、济世利人、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等美德善行;有助于社会公德的完善与职业道德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人心和善,增进人类福祉;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