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宗(瑜伽行派)菩萨道思想与实践对构建世界和平的意义

 

发布: 2017-06-11 13:31:32   作者: 王联章   来源: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香港慈氏学会导师   

 


 

一、慈宗“菩萨道”内容

 


 

  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 Bodhisattva)的简称,玄奘大师翻译为“觉有情”,菩萨即是追求无上正觉,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有情。

 

  菩萨道,就是菩萨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道路、道理,也就是“菩萨行愿”。“愿”就是发心、立志向,“行”就是实践,包括一切自利利他的行为。“愿”是“行”的原动力,“行”是“愿”的具体表现。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二十八品中以《初持瑜伽处》的十八品最能显明慈宗(瑜伽行派)菩萨道思想,该处以“三持”统摄菩萨的种姓、发心与修行:

 

  01.种姓品(“种姓持”)

 

  02.发心品(“发心品”)

 

  以下“菩提分法持”

 

  03.自他利品

 

  04.真实义品(太虚大师以此品为《慈宗三要》之第一要籍)

 

  05.威力品

 

  06.成熟品

 

  07.菩提品

 

  08.力种姓品

 

  09.施品

 

  10.戒品(即四重四十三轻《瑜伽菩萨戒本》出处,太虚大

 

  师以该戒本为《慈宗三要》之第二要籍)

 

  11.忍品

 

  12.精进品

 

  13.静虑品

 

  14.慧品

 

  15.摄事品

 

  16.供养亲近无量品

 

  17.菩提分品

 

  18.菩萨功德品

 

  其中又以《施品》至《慧品》所详述的“ 六波罗蜜多”(six paramitas,“六度”) 为菩萨道之精要:

 

  1.布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

 

  2.持戒——摄善法戒、摄律仪品、饶益有情戒

 

  3.安忍——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法思胜解忍

 

  4.精进——擐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5.静虑——现法乐住静虑、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饶益有

 

  情静虑

 

  6.智慧——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

 

  三聚中决定善巧慧、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

 

  《初持瑜伽处》的开篇列出“菩萨十法”,首位是“持”,据窥基大师的解释,“持”有三重含义:

 

  1.以因持果:具足菩萨的潜质,以种姓、发心和精进修行为因,得到究竟佛果。

 

  2.堪任名持:菩萨的种姓可以堪能、担当证大菩提、无住涅盘而度无量众生的重任。

 

  3.前能持后:明确种姓、发心、加行(正精进),最终成佛的次第。

 

  既然首要是具有菩萨种姓,那么,如何可以辨别一个有情是否具有菩萨种姓呢?《种姓品》中详细列出六种波罗蜜多,作为菩萨思想上, 品格上、行为上的特征,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

 

  具有种姓的有情,或得赖佛、菩萨、善友的摄受,或对一切有情能时常生起悲愍心,有坚定不移的毅力,不畏怯于长时间难行苦行的修道过程,遇到适合的条件,比如亲见或信闻诸佛、菩萨的威神力量及伟大事迹;或心信解大乘经教;为了恐怕正法湮灭,希望正法久住、利益有情, 而发心令正法久住,或见末世的有情愚痴被种种烦恼恼乱,不能自拔, 因而发心拯救拔济,就会发起菩提心。

 

  “菩提分法持”,即是菩萨进入加行阶段,顺趣菩提。“分”是“支分”的意思,亦称“觉支”。菩提分法持,包括了《初持瑜伽处》中其余的部分,菩提分法中从《施品》至《慧品》所述的“六波罗蜜多”为菩萨道之精要,总摄为六度即:

 

  1.布施:包括:

 

  ①财施:以自己能力所及,用财物、体力甚至器官捐赠社会上有需要的困苦人士,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医疗方面的捐赠,可以改善人类的身心状况,帮忙他人获得智慧人生。

 

  ②法施:包括世间法的布施(以世间的知识、谋生技能、超脱烦恼的哲理、思想教育、引导他人,使其安身立命,养成高尚节操品德,懂得对世事做出正确合理的抉择,达至智慧人生、社会和乐)和出世间法布施﹙解脱人生苦恼方法的教导﹚。

 

  ③无畏施:以自己的地位、影响力、言行,鼓励、安慰别人,使其走出心灵困境,重获智慧人生。

 

  种种布施中,以法施最有价值,财施在意义上占最低地位。因为财施只不过以物质利益人于一时,法施则可以对人产生无穷的利益;而其中特别以“无缘布施”功德最大,所谓“无缘布施”,就是心怀平等,不求名利,毫不勉强,诚意和颜地布施。而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三轮体空”,也就是在布施的时候,心中不执着有布施的我、不见有所布施的对象,更不见有布施的事物,毫不执着,这又叫做“随缘任运布施”。

 

  2.持戒。即以上所述《瑜伽菩萨戒》之三聚净戒,太虚大师以《戒品》即四重四十三轻《瑜伽菩萨戒本》为《慈宗三要》之第二要籍:

 

  ①摄律仪戒(别解脱戒):注重防范恶业。

 

  ②摄善法戒:注重增长善业(自利利他)。

 

  ③饶益有情戒:注重利他。

 

  3.安忍。

 

  ①耐他怨害忍:面对外来的扰害,内心思维自身的业因,不生怨恨。

 

  ②安受众苦忍:菩萨面对资具匮缺、为世间责任的劳苦、为精进修行而做的身心牺牲,都不畏惧、懈怠、放逸,勇猛精进。

 

  ③法思胜解忍:萨能对佛法深生胜解,对三宝的功德、世间因果的道理、宇宙的实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菩萨都能以善巧的智慧观察理解, 深切认同。

 

  4.精进。

 

  ①擐甲精进:面对一切困难,没有丝毫畏惧,勇悍直前。

 

  ②摄善法精进:这是指对布施、持戒、安忍、禅定、智慧等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能够努力不懈,成就各种善法。

 

  ③饶益有情精进:对一切饶益有情的事业,能够勇猛勤修,努力不倦。

 

  5.静虑。

 

  ①现法乐住静虑:指菩萨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 于自所证定无疑惑、远离憍举;能离诸禅贪味、还生欲界度生的止观境界。

 

  ②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指菩萨能引发“共小乘”(如伏断我执) 与“不共小乘”(如伏断法执及各种不可思议神力)止观境界。

 

  ③饶益有情静虑:能引发对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救护助伴、解除忧恼、如理说法、给予资具、引摄调伏的止观境界。

 

  6.智慧。

 

  ①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谛将欲觉悟(加行慧),或于真谛正觉悟时(无漏根本慧),或于真谛觉悟已后(无漏后得慧),所有妙慧,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顺入中道。

 

  ②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菩萨具备通达五明(内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医方明处、工业明或工巧明处)的学问智慧, 又能如实了知引义利法聚(善性)、非义利法聚(非善性)、非义利非非义利(无记性)法聚。

 

  ③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菩萨具备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

 


 

二、慈氏文教基金 / 慈氏学会 (香港) 的实践之道

 


 

  本人砥砺发心,秉承师志,40 余年深入探讨弘扬慈宗五学,并于2003 年开始与一群信仰大乘佛法、欣慕慈氏学风的有志之士发起创立“慈氏学会”(香港)、“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氏学”,希望透过学会的活动普及慈氏学说,培养一批业余乃至专职的弘法人才于海内外推广大乘佛法:包括以内地十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身份遍设讲筵传播“慈氏学”,义务主持编辑《唯识文献全编》,翻译优秀日语论文集,主办大型专宗论坛与各种交流活动,举办初、中、高阶青年师资培训班/培训营/进修营,以严谨缜密系统的慈宗家法,培养大乘佛教讲学写作的弘法人才。基金先后于海内外捐建三十余所“慈氏图书馆”,出版慈宗专宗书籍、教材等。在致力于在弘传慈宗五学过程中宣讲大乘菩萨道义理,并透过师资培训将之推广传播至社会大众,讲求菩萨应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做利益他人的事业。

 

  1.布施

 

  近年来,本人致力于海内外讲学及推广慈宗法脉,曾于2013年圆满举办了“第一届慈宗国际学术论坛”,2016年举“第一届慈宗青年文化节”等大型国际论坛及文化活动,并举办“慈氏学青年师资培训/进修营”等师资培训计划,期间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所有活动从未向学员收取一分一毫,反而给予学员津贴及交通费以资鼓励,主旨在于引导大众接触慈宗,深入了解、掌握纯正的大乘佛法;同时又倡印及刊印了多种学术论丛及珍贵版本的佛经。

 

  2.持戒

 

  除秉承太虚大师、罗时宪宗师师训,弘扬《瑜伽菩萨戒》外,慈氏学会(香港)更根据“瑜伽菩萨戒”精神及内容,糅合原有“五戒”与“十善”,适应时代需要和标准,制定“新十善法”以供慈宗学人奉行,俾作建设人间净土、得生内众资粮。提倡“新十善法”(详见下表),作为“瑜伽菩萨戒”初阶,加入“不滥药”条,切中时弊。

 

  • Default
  •  


     

      传统文化精粹、中华民族脊梁玄奘精神,本人于今年年初先后在西安、香港地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进修营;又在成都、厦门、杭州, 及日本神户/ 大阪、新加坡等地开设了长达六小时的初阶培训班,以上活动各方反响热烈。授课主要内容为引导学员接触纯正的佛陀教育,教授大众要力行菩萨道精神,在长达6 个多小时培训班课程中及为期三天的进修营中不辞辛劳讲授佛学,与此同时也鼓励大家不要单将菩提心、菩萨道等大乘佛教之义理挂在嘴边,应该尽量为他人以至社会贡献己力, 鼓励学员以义工的方式实践菩萨道并回馈社会。

     

      4. 精进

     

      大乘行者发心的目的是求无上大菩提(圆满正觉)及作一切有情众生的义利(即利乐一切有情众生),慈氏文教基金同仁也以此为目标在弘传慈宗五学上从未懈怠,勇猛向前,成就各种善法。

     

      5. 静虑

     

      慈氏学青年师资培训营/ 进修营课程中弘扬纯正的大乘止观修学方式,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六门教授习定论》、《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为授学依据。

     

      6. 智慧

     

      培训学人闻思修慧,包括复讲、撰写论文、现代汉文语译、英语翻译、修习止观,并以慈宗三经二十六论/ 疏(详见下表)作为学习范围, 要求学人必须在未来十年最少精通一经或一论。

     

  • Default
  •  


     

  • Default
  •  


     

      当年在“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会讲中,提出从“一般思想”、“国难救济”、“世运转变”三方面来建设人间佛教a。受到太虚大师思想的感召和启发,面对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之现实, 应从其提出的三方面来阐释菩萨道思想对构建世界和平的意义。三者在内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步步演进的,没有“个体层面”于“一般思想” 上的认知觉悟,便难以在“国家发展”层面得以有效落实,更遑论在“世运转变”中来构建世界和平了。质言之,“构建世界和平”并非仅于“世运转变”中去实现,实则需从三个层面递进而构建之!

     

      (一)从一般思想上来看

     

      菩萨道思想,并非将“菩萨”作为某种“神”来盲目地信仰和崇拜, 而是佛陀所教导的“上成正觉”、“下化众生”的“自觉觉他”的觉悟之道。菩萨道思想将“觉悟”的主动权和可能性植根于人自身,从而使得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具备了实践之可能,以资成为“觉悟”、“智慧”、“自在”的生命,而不是被波诡云谲的现代社会所“异化”、“扭曲”、“捆绑”的生命,进而才能作为“积极、正向、有效”的社会单元发挥作用。如太虚大师所说:“菩萨是觉悟了佛法原理,成为思想信仰的中心,以此为发出一切行动的根本精神,实行去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故菩萨是根据佛理实际上去改良社会的道德运动家。”b

     

      (二)从国家发展上来看

     

      由个体组成家庭、社群,进而组建国家乃至国家联合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模式。在菩萨道思想的引导下,个体践行六度菩萨道要义,由个体“觉悟”逐步扩充至家庭、社会,乃至人类共同体来实现“觉悟”,并因这种“觉悟”实现由个体到群体乃至全体的“改良”。但是必须强调,菩萨道并不是一种宗教伦理,而是一种通达终极智慧的觉悟之道,因此,其影响也不仅局限于某一种经济形态或社会形态,而是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未来。

     

      (三)从世运转变上来看

     

      当今时代,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捩点,菩萨道思想通过引导个体生命乃至人类共同体走向“觉悟”,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解人类思想中的冲突和内耗,使得人类认知既能够超脱,又不与以科学思想为主导的现代认知相矛盾,并将人类对自身的内在探索与对宇宙的外在探索统一结合,相资为用,相得益彰,使人类文明向着更加健康、更有希望的方向迈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慈宗(瑜伽行派)菩萨道思想义理与慈氏文教基金(香港)践行菩萨道的经验实例,提出应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净化自心,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做利益他人的事业,以菩萨行当中的“六度”为主要途径实践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希望藉慈宗菩萨道思想引导个人乃至社会大众都能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构建和平世界。

     


     

    引用:

     


     

      a  太虚大师:“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二十五卷论藏支论,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年,第354-376 页。

     

      b  太虚大师:“怎样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二十五卷论藏支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3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