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56期
P. 55
法脈摭實
HISTORY OF CHAM SHAN
天台宗與三論宗之關系及其義學同異(一)
董平
智顗在其佛學思想體系的整體建構之中, 作義以通之。“無文立名,作義以通經教”,
乃總以《法華經》為宗骨,故《法華經》“會 正為智顗詮釋經義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
三歸一”之旨,在智顗那裏實不僅僅體現為其 古來諸師講說,何必盡有經論明文!”“但使
教判上的某種根本主張,而且也體現為其佛學 義符經論,無文何足致疑!”故可“隨情所
研究上的某種貫徹始終的根本方法論。然所 立,助揚佛化”。這種不拘泥於經論之固有
謂“會三歸一”,無論是在《法華經》還是在 成說的詮釋方法,實為天台佛學之所以能翻出
天台宗,這一倡導的本身並不是目的,而僅僅 新義而卓然別樹一幟的一種根本原因。而此同
是導向“為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之旨的一條 時,其所謂隨情作義者,亦不僅拘局於佛學內
權便之途,故會三乘而統歸於一佛乘,畢竟以 部之不同義學,而同時也包含了中國本土之宗
一切眾生所本具佛之知見的終極開顯為旨歸。 教與世俗文化中某些理論要素的熔鑄。
作為一種方法論,“會三歸一”本身便是一種 因此之故,智顗之天台佛學,實質上並非
圓融的“中道觀”,在智顗那裏,它即體現為 印度原有佛教之某種理論形態的單純承繼,而
對於不同佛教思想體系之理論成素的兼融與 是在統攝融會大乘諸義學乃至於中國儒道諸說
涵攝,並在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一根本義旨的 之基礎上的一次創新。 這一創新,實質上突破
基礎上將諸家之說熔鑄為一種既新穎而又和諧 了大乘佛學內部之不同學派的界限,亦超出了
的佛學思想系統,從而翻出新意,終致為魏晉 南北朝以來綿歷不斷的佛道優劣的爭訟,佛教
南北朝以來數百年的中國佛學別開生面。正由 所固有異域色彩被顯然淡化,更契合於中國固
於貫徹了這樣一種兼融眾說而導流歸源的中道 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理念則獲得凸現,由此而開
精神,智顗之佛學遂少有門戶之見而展示出闊 辟出了中國佛教義學的新境界。而以中國文化
大的學術胸襟與氣度。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實 之本質精神滲入、熔鑄乃至改造印度佛學之固
相的闡釋,實際上即體現了對於空、有二宗之 有的義學結構及其觀念形態,使其更契合於中
學說的統會;而修行方法上的止觀並行、定慧 國的人文精神、文化理念以及民眾之生活的
雙運,則沈潛與高明並舉,積漸與頓達相兼, 現實情態與方式,則代表了此後中國佛教
不僅是南北地之不同學風的統會歸一,也是對 發展的基本方向。緣此種種,就
於南北朝與不同義學相關的修習方法的兼攝涵 天台佛學理論的內部構成而論,
容。 乃與成立於稍後的三論宗以及充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由智顗所完成的天 分成熟、發展於唐代的華嚴
台佛學系統之整體建構,乃是魏晉南北朝以來 宗、禪宗等,均有義理上的
在漢地流行的諸大乘義學之統攝和會的結晶。 相互關聯。
在經義的具體闡釋上,智顗並不固守一家之
說,而強調在開佛知見這一根本義旨之下對於
不同義學的兼攝融會,依理而不依人,依義而
不依文,即便經論無明文,亦可隨情而立名,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