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60期
P. 26

專題論壇
                    THEME DISCUSSION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                                   色者,是隨緣之用。空者,是不變之體。而

                    一著稱。                                                  色即是空,隨緣即不變。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中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指此根塵器界一                               道理體。如冰和水的固體形態不一,但是濕性卻
                    切有相無情之色蘊,與此無相真空性體,無二無                                 是永恒。

                    別。莫要再執此一切色蘊,為不同自性真空。而                                     「空即是色」,不變即隨緣。就像冰和水的
                    性體真空本不異於色蘊。                                           濕性是永恒的,而冰和水外在的表相的變化,卻

                        色和空在表面的差別?因為惑、業之差別。                               是因外在的條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
                    如同眼睛有病的人,看到的是錯覺的現象。
                        色空為何不一樣?因斷惑而無障礙。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無障礙:就像冰和水的關系。如水凍成冰,                                   是指: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和前面所講的色
                    以相觀察,本不相同。以質觀察,原是一體。而                                 蘊是一樣的。

                    冰所顯現的相,原本在水中是沒有的,遇冷則成
                    冰,冰遇熱則成水。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
                        觀音菩薩用慧眼觀照,六根、六塵不可得,                               凈,不增不減】

                    外在的世界也不可得。不是在六根六塵的外在世                                     明白了諸法之外,再無妙有、真空、實相。
                    界去尋找一個無,而是在諸法的本體上照見出無                                 諸法即是真空實相。如果在諸法之外,還有真
                    的真義。                                                  空,則真空諸法各不相同。五蘊若是不空,則可

                                                                          有生有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
                                                                              假如以真空為凈,諸法必垢。凈則可取,垢
                                                                          則可棄。而棄取之相,即是生滅之因。凈增則垢

                                                                          減,垢滅則凈增。
                                                                              大智之士,知其當體全空,如夢如幻。是

                                                                          故得亦夢之得耳。失亦夢中之失耳。富貴亦夢中
                                                                          之富貴,貧賤也夢中之貧賤。去來進止,行住坐
                                                                          臥,無非夢中。何喜怒哀樂毀譽恩仇可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故」,承上啟下。
                                                                              「空中」,指妙有真空實相之中。
                                                                              「無受想行識」,是斷離五蘊之相,並非破

                                                                          五蘊之法。

                          李善如(素愫)書寫的圓形《心經》
           24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