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9期
P. 37
佛教故事
BUDDHISM STORIES
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文帝時期。孝文帝以後,諸帝也都崇佛。高齊時
頓時,貧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獅,二子為童 中相劉謙之,是一名太監,他篤信佛法,厭倦世
男,侍立左右。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 俗,不喜塵勞,雖然身在朝廷宮闈,卻經常持誦
百骸俱捨棄,其如憎愛何? 文殊菩薩聖號,每天念誦達七萬遍之多,並以此
法會大眾,慚愧有眼不識菩薩,頂禮懺 為定課,不論事務多繁忙,他持誦菩薩名號從沒
悔,再求開示,又出偈曰: 有間斷過。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 天寶年間,劉謙之隨侍高齊三王子入五台
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山參訪聖跡,見到誠篤堅志的王子為了供養大聖
說畢隱而不現。大眾將所施秀髮建塔供養。 文殊菩薩,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動,內
明萬曆年初,塔頹,圓廣法師發心重建,掘得大 心自念:「王子能為法捨身,我又何嘗不能?」
士聖發數根,呈金黃色,但如舍利子,隨各人業 於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嘆身遭宮刑,非佛法器
障,所見不同。聞塔尚存,在大塔院側。 (佛經中記載,以男根不具,列為「非器」,不
得出家),不如前往清涼山(五台山),專志修
二 行。於是奏請當朝皇上准允在清涼山上專心修
楞嚴經云:「菩薩示現,不欲人知,若洩 行,以期日後能有所成。
露,則不知所終。」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台,但 皇上許之。劉謙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
無處不現,應化事蹟不少。 住了下來,整日裏持名閱經。後竟長出鬍鬚,復
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又名法順,俗姓 得大丈夫相,讓皇帝大為震驚。有一天,劉謙之
杜,人稱杜順。德重當時。其有弟子智沖,執意 忽然心眼開通,領悟法要,竟然造出了《華嚴論
朝禮五台,屢勸不聽,乃付一密函並云:「到五 六十卷》留傳後世(見《大唐內典錄》)。皇帝
台,不見文殊再拆閱。」 重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
智沖尋遍五台,渺無文殊蹤跡,詢問一 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
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順和尚是也!」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
轉身之際老翁已不見,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 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
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
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 知名的佛教聖地。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
文殊菩薩近在眼前,朝夕相處,竟整天妄 法佈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漢藏佛教
想,奔波五台,禮拜山坡而已!急忙趕回長安 兩大體系匯合、各派寺院並存、顯教密教競傳的
城,杜順和尚已圓寂了。正所謂有眼不識泰山! 獨特格局。五台山佛山聖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
大德。
三
五台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於北魏孝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