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60期
P. 36
佛教動態
RECENT TEMPLE EVENTS
話消磨時間、看電視、睡懶覺等。有智慧的人會 六道。佛陀教導的「苦、空、無常、無我」是宇
利用逆增上緣,作為加功用行,勤奮學習、照顧 宙人生的真理,疫情讓人體悟無常,能生起對娑
好家人。抓緊時間念佛、拜佛、禪修、誦經、持 婆世界的厭離心,增強對極樂凈土的向往,有助
咒、修一切善行。在逆境中體現對境練心的功 於生死的解脫。
夫。
疫情是無常的體現,佛教講的「無常」, 在疫情中反思
範圍很廣,身心的無常。古人雲:莫謂老來方學 提升對自然界保護的意識。疫情促使人對
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我們常以為人老了才會 大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深刻反思。不要濫殺野生動
死。其實不然,這次疫情帶來的就是「無常生 物、不破壞生態環境。對大自然常懷敬畏之心。
死」。不論是老少男女都一樣。如果是最愛的親 如果人類能夠因此而改變陋習,愛護地球,戒殺
人死了,一定是萬分悲痛,此時應怎麽辦?要記 護生,珍惜資源就會減少許多自然災害和病毒傳
住佛說的話:有生必有死, 死本來就是生的開 播。
始。人生就在六道裏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輪 提高公德心。公德心,是指人們在社會公
回。這時應為亡者做善事、誦經、念佛、超度, 共生活中,所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
不應過度的悲傷。 談到社會公德,首先必須了解什麽是道德。簡要
器具、物品的無常 地說,道德是調整個人與社會或他人之間關系的
譬如桌子、椅子、房子等種種器具,乃至各 行為規範或行為準則。它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
類物品。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當中,不可能永遠保 和社會輿論來加以維持的,是一種特殊的意識
持固定的形狀。這就是所謂器具物品「生、住、 形態。在疫情當中,我們要配合政府要求,居家
異、滅」的變化。 隔離,定時消毒,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衛生等
自然界的無常 等。改變原有的社交禮儀,例如:合十代替握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也都是時刻在變化,最 手、改變餐桌陋習:分餐、使用公筷等。適量的
後也會趨於毀滅。這就是佛教所講的「成、住、 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此
壞、空」的道理,所以無論是精神界還是物質 來增加免疫力,保護個人身體健康。養成居安思
界,都是無常的變化的,本性即是空。 危的憂患意識。要學會未雨而綢繆,不要臨渴而
掘井。
如何面對無常 參悟生死 在疫情面前要有識大體、共存亡的大局觀。
我們學佛的人,對死亡要有正確的認識。所 人與家庭、社會和自然都是有一個共同體,這也
謂人身難得今已得,是值得慶幸的,也要珍惜寶 是人們常常說的「命運共同體」。所謂的命運共
貴的生命。但是,當面對無常和死亡的時候, 我 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和我們每一個人
們要冷靜對待,不要恐懼害怕,要專心念佛修行, 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
以求往生。死的時候,精進修行的人不墮落三惡 榮辱與共,積極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建成一個
道,可以出生人道繼續修行或專心念南無阿彌陀 和睦的大家庭。
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然的話,人死之後,輪回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