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60期
P. 50
法脈摭實
HISTORY OF CHAM SHAN
天台宗與三論宗之關係及其義學同異(四)
董平
(接上期)史料所載三論與天台諸僧之交 2、智顗於光大元年至金陵瓦官寺,宣說《
往,最值得注意者有: 大智度論》及《次第禪門》等,其間嘗與攝山諸
1、道宣《續高僧傳》卷7《慧布傳》云: 僧有過接觸。道宣《續僧傳·智顗傳》云:
(布)嘗造思禪師,與論大義,連徹日夜, (慧)思既遊南嶽,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
不覺食息,理致彌密,言勢不止。思以鐵如意打 三十余人在瓦官寺,創宏禪法。……長幹寺大德
案曰:「萬裏空矣,無此智者!」坐中千余人, 智辯,延入宋熙;天宮寺僧晃,請居佛窟。斯由
同聲嘆悅。 道弘行感,故為時彥齊迎。顗任機便動,即而開
據此則慧布與慧思曾有過直接交往,且相與 悟,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眾慧令,及梁代宿
議論,連徹日夜,以至廢食。慧布(518——587) 德大忍法師等,一代高流、江表聲望,皆舍其先
在僧詮門下號稱「得意」,又「常樂坐禪」、「 講,欲啟禪門,率其學徒問津取濟。
誓不講說」,非獨以義學為高,實亦兼習禪法。 灌頂《智者大師別傳》則云:
據《傳》文,慧布造訪慧思之前,嘗先見禪宗二 (顗)既奉嚴訓,不得扈從衡嶽,素聞金
祖慧可(487——593),「見便以言悟其意」, 陵仁義淵藪,試往觀之,若法弘其地,則不孤付
甚為慧可所嘉賞。其見慧思的時間,雖未可確 囑。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然上德不
定,然推詳《傳》文,則必在梁太清三年(549 德,又知音者寡。有一老僧,厥名法濟,即何凱
)之前。太清三年即武定六年,時慧思仍在河南 之從叔也。自矜禪學,倚臥問言:「有人入定,
一帶。由此我們大抵可以知道,當慧布造訪慧思 聞攝山地動,知僧詮練無常,此何禪也?」答
之時,慧思早已自證「法華三昧」,且已然以禪 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
法而著名,慧布訪慧思的目的,蓋亦在以禪法相 疑。」濟驚起謝曰:「老僧身嘗得此定,向靈耀
切磋。布、思年齡相若,乃屬同輩,而其學各有 則公說之,則所不解,說已永失。今聞所未聞,
專精,慧思非但宗《法華》,亦擅《大品般若》 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懸見他心。」濟以告凱,凱
,而慧布則原就精於《般若》,故其相與議論, 告朝野,由是聲馳道俗,請益成蹊。……於時長
滔滔不絕,乃至於廢寢息食。可見其學原亦各有 幹慧辯,延入定熙;天宮僧晃,請居佛窟;皆欲
淵源,雖有相互趨同的一面,卻亦見解各有歧 舍講習禪,緣差永恨。
異。慧布精於義學而善說,「理致彌密,言勢不 智顗居瓦官講《大智度論》及《法華》等,
止」,慧思蓋非其對,故最終以鐵如意打案,謂 興皇法朗則嘗遣其高足以構難。《別傳》又云:
「萬裏空矣,無此智者!」此明慧思對慧布之義 興皇法朗,盛弘龍樹,更遣高足,構難累
學成就及其辯才均深為贊嘆。與慧布議論的這一 旬。磨鏡轉明,揩金足色,虛往既實,而忘反
經驗,對於慧思之思想的後來發展,可能會有某 也。好勝者懷愧,不議而革新,斯之謂歟!……
種程度的影響,唯史無載文,此亦臆度而已。 白馬警韶、定林法歲、禪眾智令、奉誠法安,皆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