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杂志季刊第49期
P. 10
專題論壇
THEME DISCUSSION
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罽賓(約在今阿富汗東北、喀什米爾一帶)人。
《首楞嚴三昧經》云:「過去無量無邊不 他遠道求法,忘身徇道,遍觀靈跡。後來聽說文
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龍種上如來,國 殊師利菩薩在中土清涼山,於是決定來中國。唐
名平等,乃至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如來豈異人 高宗儀鳳元年(西元676年),跋山涉水,來朝
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 五台,見景物殊勝,不禁讚嘆,五體投地地向著
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 山頂頂禮,口中念叨:「自從如來滅度以後,許
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 多聖人都潛伏不見,唯有文殊師利大士,於此山
藏摩尼寶積佛。 中,接引一切眾生,教導諸菩薩。弟子波利悔恨
印光大師曾寫詩讚美(印光大師《清涼山志 生逢八難(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
重修流通序》): 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
文殊菩薩德難量,久成龍種上法王。 聾喑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編者注),不
因憐眾生迷自性,特輔釋迦振玄綱。 能親眼見到聖者的容貌。如今遠涉流沙,特來敬
為七佛師體莫測,作菩薩母用無方。 禮拜謁,懇求大士大慈大悲哀憐,令弟子能見到
常住寂光應眾感,萬川一月影咸彰。 您的聖容!」
他還在特意附註:「龍種上佛,係文殊過去 說罷,悲傷哭泣,淚如雨下,向山頂禮。
劫中成佛之名,出《首楞嚴三昧經》。龍種上尊 禮畢抬起頭來,忽然看見一位老翁從山谷中走出
王,另是一佛,不可誤引!) 來,並以婆羅門語對波利僧說道:「法師情存慕
道,遠訪圣蹤,不辭辛勞,遠尋遺跡。然而漢地
三 眾生多造罪業,出家僧人亦多犯戒律,唯有《佛
佛教徒心中的「聖山」五台山,流傳著許多 頂尊胜陀羅尼經》,能滅除眾生一切惡業,法師
遊禮感通之事。文殊菩薩常化作老者、童子、梵 有帶這部經來嗎?」
僧,甚至乞丐顯靈,給人以積累福報的機會。「 佛陀波利回答說:「貧僧只是一心來禮敬拜
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 謁,並沒把此經帶來。」老人說:
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邑聚落;或作貧窮人, 「既然不帶經來,空著手來有什么益處呢?
衰容為老狀。以現飢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 縱然見到文殊大士,又怎能認識?法師您可回印
財寶,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使發信心。 度取這部經,帶來流傳漢土,這就等于是普遍供
信心既發已,為說六度法。領萬諸菩薩,居住 奉諸圣,普利一切眾生,也能拔濟幽冥,這就是
五頂山。放億種光明 ,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 報答諸佛的深恩了!法師若能取經再來這里,弟
滅。」澄觀大師在《廣清涼傳》卷上引用了《華 子一定奉告文殊師利菩薩所在的地點!」
嚴鈔》一首偈子,說的就是這種神跡。 佛陀波利听他這么說,不胜歡喜踊躍,強忍
《宋高僧傳》記載了唐代高僧佛陀波利與五 悲傷的眼淚,誠心禮拜老人,禮畢抬頭時,忽然
台山的故事,最具傳奇色彩。佛陀波利,北印度 不見了老人的蹤影。他非常惊訝,也更加虔誠,
8